翻地时,孩子们的小铲子起落得东倒西歪。林羽拿铁耙跟在后面修整,耙齿划过土面的 “沙沙” 声里,土块被碾成均匀的碎粒。“这土得‘上虚下实’,” 他抓起把泥土让孩子们看,指缝漏下的细土如流沙,“上面松松的好透气,下面实实的好扎根,就像你们既要玩得开心,也要学得踏实。” 父亲们自发组成 “搬运队”,把堆肥箱里的腐殖土运到畦边,铁锹碰撞的 “哐当” 声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首热闹的春耕曲。
播种环节成了最热闹的场面。孩子们用手指按穴的深度各不相同,有的深如小坑,有的浅如指印。林羽没去纠正,只是在旁示范:“中指第二节的长度,就是最合适的深度,” 他的指尖在土里按出整齐的穴,“《太初规则》说‘种贵得中’,太深出不来,太浅长不牢,就像你们穿鞋,不松不紧才舒服。” 穿格子衫的父亲突然说:“这道理跟教育孩子一样,管太严不行,放太松也不行。” 周围的家长都笑了,笑声惊飞了篱笆上的麻雀。
休息时,林羽教孩子们辨认野菜。蒲公英的锯齿叶、马齿苋的红茎、灰菜的白霜,都成了活教材。“这是大自然的礼物,” 他摘下片蒲公英叶让孩子尝,“有点苦对不对?就像吃苦瓜能清热,偶尔吃苦能让人更有精神。” 戴眼镜的小男孩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本子的封面上画着卡通灵草,旁边写着 “植物老师说的话”。
正午的阳光渐烈,林羽在凉棚下煮艾草茶。茶汤在粗瓷碗里泛着浅绿,“这是泽丰村的艾草,” 他给每个孩子分茶的动作如分秧,“喝了能防暑,就像你们跑累了要休息,植物也需要照顾。” 社区主任端来刚蒸好的青团,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这是林老师教我们做的,” 她举着青团说,“用的就是菜园里收的艾草,自己种的东西吃着就是香。”
下午的 “草木手作” 课设在活动室。孩子们用松针和野菊编花环,林羽在旁示范竹编的基础结。竹篾在他指间翻飞如游蛇,很快编成个小小的育苗盆,“这叫‘万字结’,” 他展示着竹盆的纹路,“古人用它寓意生生不息,就像植物枯了又发,永远有新的希望。” 从事设计工作的母亲突然拍下竹盆:“这纹路能做童装图案!既传统又好看。”
最受欢迎的是 “灵草观察” 环节。林羽带来几盆不同阶段的灵草,从种子到开花株都有。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的样子专注极了,有人发现叶片上的绒毛,有人数清了花瓣的数量。“你们看这株幼苗,” 林羽指着刚冒头的新芽,“它昨天还没这么高,植物的努力不声不响,就像你们学本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 他给每个孩子发了张生长记录表,上面画着空白的生长曲线,“就像写日记,记录它的变化,也是在记录你们的观察。”
傍晚清理场地时,孩子们自觉地把工具放回竹架。小锄头和小铲子摆得像列队的士兵,比刚来时整齐多了。“这叫‘物归其位’,” 林羽擦着铁耙的动作如拭剑,“《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下次用才方便,就像你们玩完玩具要收好。” 穿运动鞋的小男孩突然说:“我要把今天的事画下来,贴在房间墙上!” 他的母亲笑着补充:“以后每周都来当小园丁。”
收工前,林羽给菜园的篱笆加了圈艾草绳。绳结打的是泽丰村特有的 “防滑结”,每三尺系个铃铛,风过时 “叮咚” 轻响,“这能驱蚊虫,” 他拍了拍篱笆,“也提醒我们常来看看,就像走亲戚,常走动才亲。” 家长们自发建了个 “菜园微信群”,林羽在群里发了今天的活动照片,配文:“种下的是种子,长出来的是希望。” 很快收到一连串的点赞,像给菜园洒满了星光。
回家的路上,林羽路过菜市场。卖菌菇的摊主正收摊,见他过来,塞了袋新鲜的羊肚菌:“给孩子们熬汤喝,” 他用蒲草绳捆菌子的动作麻利,“今天看你们种菜,想起我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那时候的天比现在蓝多了。” 林羽接过菌袋的动作如捧宝,袋底的泥土里混着片干枯的艾草 —— 不知是不是从社区菜园带过来的,像个小小的信物。
小区的路灯亮起来时,张大爷正给仙人掌浇水。见林羽回来,他指着楼上:“你阳台的灵草开花了,” 老人的水壶在地上画出水痕,“我给你拍了照片,放你门口了。” 林羽快步上楼,果然看见门垫上放着张照片 —— 灵草的小白花在夜灯下发着微光,花瓣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五片,像个精致的小五角星。他把照片贴在 “灵草日记” 的最新一页,旁边写下:“草木知时节,也知人心。”
晚饭做了羊肚菌汤,里面加了社区菜园收的青菜。汤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菌香混着菜香,像把田野的味道搬进了厨房。林羽喝着汤,想起今天孩子们的笑脸,突然觉得这城市就像个大菜园,每个人都在种下自己的种子 —— 他种下的是传统农耕的根,家长们种下的是陪伴孩子的爱,孩子们种下的是对自然的好奇,而这些种子,终将长成一片相互扶持的森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