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把湿地染成金红色时,林羽坐在旧船坞的石阶上,看着灵草在微风里轻轻摇晃。周教授递来杯热茶,茶里加了当地的芦苇根,“检测报告出来了,” 她翻开平板电脑,“灵草的根系分泌物能促进有益菌繁殖,土壤盐度降了 0.3%。” 林羽吹了吹杯里的热气,茶香混着芦苇的清香漫开来,“不是灵草单方面在适应,” 他望着远处归巢的水鸟,“是它和这片湿地在互相学习。”
夜里整理标本时,林羽在航标站的角落里发现个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二十多本观测日志,最早的始于 1978 年,记录着湿地的植物种类变化,“这是无价之宝,” 周教授戴着白手套翻动纸页,“你看,这里记载着当年造船厂搬走后,第一丛芦苇长出来的时间。” 林羽小心地取出本,封面写着 “草木记”,字迹苍劲有力,“我们现在做的,” 他轻声说,“只是在续写这本日记。”
第三天清晨,潮水带来了意外之喜。块漂流木上缠着丛绿色的植物,林羽认出是南方沿海的秋茄幼苗,“这是红树林的先锋物种,” 他小心地取下幼苗,“能在淡咸水交界处长,正好试试跟灵草混种。” 周教授用 GPS 定位后标记:“这是自然的馈赠,” 她调试着相机,“比我们人工引种更有意义,就像老话说的‘水到渠成’。”
灵草与秋茄的混种实验在船坞西侧展开。林羽按 “三株灵草围一株秋茄” 的格局栽种,根部用腐叶土与滩涂泥混合,“《齐民要术》讲‘间作套种’,” 他用竹棍画出种植线,“两种植物根系深浅不同,能各取所需。” 竹艺师傅的徒弟们在旁边搭建观测棚,竹架上覆盖着透明的防水布,“既能挡雨又能透光,” 小徒弟擦着额头的汗,“就像给植物建了间玻璃房。”
中午的暴雨来得突然。林羽和周教授冒雨加固竹架,雨水顺着防水布的褶皱流下,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灵草的叶片在卷曲,” 周教授举着相机拍摄,“这是自我保护机制,减少水分蒸发。” 林羽望着雨幕中的幼苗,突然想起泽丰村的茶树在暴雨中会闭合叶片,“草木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他抹去脸上的雨水,“它们早就懂得怎么应对风雨。”
雨后的湿地升起彩虹时,老马带来个好消息:他孙女的班级决定认养这片混种实验区,“孩子们要给每株植物挂名牌,” 老人手里拿着彩笔和卡纸,“还说要写观察日记,比写作业认真多了。” 林羽看着孩子们在滩涂上奔跑的身影,他们的防水裤沾满泥浆,却笑得比彩虹还灿烂,突然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科普 —— 让孩子们在泥里打滚时,自然而然地爱上这片土地。
傍晚整理灵草标本时,林羽发现混种区的灵草新叶格外舒展。他用游标卡尺测量叶片宽度,比纯种植区的宽了 0.2 厘米,“是秋茄的根系在改良土壤,” 周教授分析着检测数据,“就像两个好朋友互相帮忙,都长得更好了。” 林羽把这片新叶夹进标本册,旁边贴上秋茄的叶片,突然想给这本册子起名叫 “草木朋友圈”,记录下这些植物的相互成就。
航标站的煤油灯又亮起来时,林羽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湿地的灵草教会我,适应不是妥协,是找到与环境共生的方式,就像潮水与岸,既相互冲撞,又彼此成就。” 窗外的潮水拍打着船坞的桩子,发出规律的声响,像在为这个结论做注脚。他摸出手机,给张大爷发去灵草的照片:“它们在这里扎根了,带着城里的风,也带着村里的土。”
第四天清晨的雾特别浓。林羽跟着老马驾船去查看远滩的灵草试点,木桨划开的水纹在雾里扩散,像幅流动的水墨画。“你看那片芦苇荡,” 老马指着雾中的黑影,“五年前还是光秃秃的滩涂,现在已成了鸟的天堂。” 林羽望着雾中若隐若现的绿色,突然明白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灵草的生长,每天看似变化不大,积累起来就是一片新绿。
雾散后,阳光洒在混种区的竹架上。林羽惊喜地发现,灵草的第八片真叶上,红纹组成了奇特的图案,像微型的潮汐表。周教授用微距镜头拍下这一现象:“这是植物的应激印记,” 她放大图片,“记录着潮水涨落的规律,太神奇了。” 林羽想起《太初规则》里 “草木记时” 的记载,突然觉得古人的智慧不是迷信,是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
中午的渔民市集格外热闹。林羽带着灵草标本和混种实验的照片设了个小摊,很快围满了人。卖海产的王大叔指着照片里的灵草:“这草跟我年轻时见过的‘定滩草’很像,” 他比划着,“那时候没船坞,全靠它挡浪。” 林羽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王大叔的描述与《太初规则》的记载惊人地相似,“看来灵草的故事,早就刻在这片海的记忆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