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惊它。” 玄蕴道长不知何时站在了林羽身后,声音轻得像一片雪花,“此鸟为‘云窟之灵’,常年在石窟附近筑巢,今携灵草籽而来,是灵脉复苏的征兆。” 林羽顺着道长的目光看去,只见雪雀落在 “镇窟石” 上,将草籽轻轻放在石缝里,然后用喙啄了啄灵草的叶片,才振翅飞向夜色深处。他蹲在窟门的石缝旁,仔细观察被雪雀踩踏过的灵脉草,竟发现这些灵草的根系比周围的更发达,茎秆也更粗壮 —— 原来自然的轻微扰动,并非都是破坏,反而可能是 “道法自然” 的一部分,让草木在磨砺中长得更坚韧。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石屋前就传来了村民们的谈笑声。林羽推开门,只见十几个村民背着竹筐,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花盆走来。刘婶走在最前面,手里捧着一个用旧石盆改造的花盆,盆身刻着清晰的五行符号:金、木、水、火、土,每个符号旁边还画着对应的灵草图案。“道长说这样的花盆能让灵草五行调和,” 刘婶笑着把花盆递给林羽,花盆表面还带着手工打磨的粗糙质感,“我们昨晚连夜赶制的,里面装的基质都是按道长说的配的:金位放了金属碎屑,能化顽石;木位是干木屑,能散湿;水位垫了海绵,保润不滞;火位铺了陶粒,能导燥气;土位是腐殖土,能肥土壤。种在上面的草,化湿比别处快多了!”
林羽与众人一起,将五行云窟盆沿着窟壁整齐排列。金位种上杜仲,叶片呈椭圆形,翠绿鲜亮,能化石毒;木位种雾水葛,藤蔓纤细,顺着石壁攀爬,可散湿;水位种雪灵芝,伞状的叶片洁白如雪,能保润;火位种景天,肉质叶片肥厚,抗寒又燥;土位种灵脉草,根系发达,可通脉。玄蕴道长手持桃木剑,在花盆间缓缓走动,剑尖画出淡淡的弧线,像是在连接五行的能量:“此为‘五行化湿阵’,可引云窟灵脉流转,让灵草互为滋养、共解湿毒,形成循环之势。”
邱工拿着生长灯在一旁监测,仪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最终定格在 “35%” 的位置。他兴奋地拍手:“太神奇了!灵草的化湿效率比普通种植高 35%!这便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智慧,人与自然、草木与云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顺应这种联系,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玄蕴的弟子们开始在云窟周围布设 “灵脉监测网”。他们从山间砍来新鲜的松枝,去掉叶片,只留下笔直的枝干作为传感器,每隔一段距离就将松枝插进灵草丛中,枝梢系着红色的细绳,绳子在风中轻轻晃动。“灵脉通,则红绳轻颤,幅度均匀;灵脉滞,则红绳不动,或是颤动杂乱,” 一个弟子向林羽解释,手里还拿着一本手绘的监测手册,“这方法是师父传下来的,比任何电子仪器都准,还不会对灵脉造成干扰。”
村民们也没闲着,他们聚在石屋的院子里,制作 “道家云窟图谱”。图谱用厚实的牛皮纸制成,上面贴着灵草的标本,每个标本旁边都用毛笔标注着对应的五行属性、化湿能力和养护方法。“我们还在图谱上印了二维码,” 一位戴老花镜的老者指着图谱角落,“扫一下就能看道长讲云窟文化的视频,既教大家怎么种灵草,又能让大家了解道家的道理,比单纯的说明书有用多了。” 林羽拿起一张图谱,指尖抚过干燥的灵草标本,能感觉到叶片的纹理,心里满是感动 —— 云窟的修复,早已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牵挂。
中午,“道家云窟市集” 在窟前的空场热闹开场。空场中央用石头摆出了八卦的形状,周围摆满了村民和师生们的摊位。林羽和几个村民一起,摆了个 “灵草蕴灵站”,摊位上放着几个玻璃缸,里面装着湿化石片,有的石片旁种着灵草,有的则没有。对比之下,种有灵草的石片酥化程度明显降低,表面也更光滑。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庄子?大宗师》的对照条文,还用彩色的笔画出了重点。
玄蕴道长坐在摊位旁的竹椅上,现场讲解 “阴阳化湿法”。他手里拿着一株雾水葛,指着叶片说:“大家看,这雾水葛属木,适合种在潮湿的‘坎’位,能引燥气散湿;而景天属火,适合种在干燥的‘离’位,能抗寒保湿。种植灵草,关键在于根据云窟的湿滞分布,找到阴阳平衡的点,不能盲目种植。” 围观的人们听得入迷,时不时有人提出问题,道长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老秦则在旁边摆了个 “探险工具展”,摊位上放着他珍藏多年的高山探险工具:锈迹斑斑的冰镐、磨损的登山绳、旧指南针…… 最引人注目的是冰镐旁的几块酥化石片,石片上长着灵草的根系,根系将石片牢牢固定。“以前我来云窟探险,都是用冰镐凿石开路,生怕石片塌下来,” 老秦拿起一块石片,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好了,用灵草固石,既保护了石窟,又能让我们亲近自然,这才是‘顺天应人’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