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相对冷静,他抿了一口酒,缓缓道:“陛下之意,甚为深远。非是单纯支持杀戮,而是宣示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我大汉,不惹事,也绝不怕事。恩威并施,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日后治理夷州,怀柔教化之事,还需文官们多多出力,诸位亦不可轻视。”
众人点头称是,但兴奋之情依旧溢于言表。天子那八个字,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志气和信心。
甚至深居宫中的宦官、宫女们,也在私下传递着消息,窃窃私语。
“听说了吗?夷州那边打了大胜仗,黄将军把蛮子的尸首堆成了山…”
“呀!吓死人了…陛下还夸他做得好呢…”
“陛下说了,‘虽远必诛’!真真是霸气…”
“那是自然,咱们陛下可是真龙天子…”
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角落响起,交织成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众生相。支持、反对、理解、排斥、兴奋、恐惧…各种情绪弥漫在长安城的空气中。但无论如何,天子的意志已经明确,“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这八个字,如同一声惊雷,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预示着这个帝国在未来将展现出更为强硬、更为进取的姿态。
***
朝议之后,相关的诏书和政令迅速下发。
对夷州将士的封赏抚恤,由尚书台、大司农等部门高效执行。大量的金银绢帛、爵位告身、抚恤钱粮,开始调配、装车,准备运往夷州,或者分发到阵亡将士的家乡。朝廷的重视和厚赏,极大地安抚了军心,也激励着更多的将士渴望为国建功立业。
而对于“京观”事件,朝廷明发天下的谕旨,则重点阐述了此举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强调了天子“仁德予顺逆,威刑加叛顽”的态度,并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八字昭告天下。这份谕旨以露布的形式,张贴于各郡县城门、交通要道,并由官吏向下传达。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和军人士卒而言,这八个字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与安全感。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强大、自信、能够保护自己、并且有决心惩罚任何挑衅者的国家。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编撰黄权夷州筑京观、天子挥毫书豪言的故事,听得人们热血沸腾。
然而,暗流依旧存在。
太学之中,虽然公开的激烈辩论暂告一段落,但思想的涟漪并未平息。以张峻为代表的一部分极端坚持“王道”理想的年轻学子,内心并未真正信服。他们私下里仍认为这是朝廷被武人、兵家思想所误导,是国策的“堕落”。这种思想上的分歧和忧虑,如同埋下的种子,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再次萌发。
一些地方上的清流官员、名士,在得知消息后,也纷纷写信给在京的师友同僚,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反对。他们认为天子过于年轻,可能被身边的鹰派将领所影响,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这些信件在官员之间私下流传,形成一股微弱却持久的批评暗流。
更重要的是,这个消息也正以各种渠道,向着帝国的四方边疆,向着那些藩属国、异民族传播而去。
前往西域的商队、出使匈奴的使节、巡视南中的官吏…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将这八个字和背后的故事带了出去。
反应是复杂的。
一些与汉朝关系密切、真心归附的部族首领,如南中的某些酋长,闻听后更多的是凛然:“大汉天子动真格的了…日后需更加恭顺才是。”
一些心怀叵测、首鼠两端的势力,如凉州边境的某些羌人部落首领、辽东的公孙渊残余势力,则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重新评估挑衅汉朝的代价。
而远在漠北的匈奴王庭、西域的某些大国,以及刚刚得知消息的东北高句丽、三韩等地,其统治阶层在获悉后,则是心情复杂,忌惮、警惕、重新审视这个正在重新崛起的东方巨兽…“虽远必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伴随着京观的血腥画面和黄权的赫赫战功,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决心和能力。
帝国的威严,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的方式,向外辐射。
***
长安城,丞相府。
诸葛亮同样收到了来自长安的朝议通报和刘禅的谕旨副本。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文件,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又深沉的表情。
对于黄权筑京观,他并不意外。他深知夷州情况的复杂性,也了解黄权其人的性格和能力。此举虽有争议,但确是快速稳定局势的良策,甚至可称妙手。他更欣慰的是天子的处理方式。
“陛下真的长大了…”诸葛亮轻摇羽扇,喃喃自语。刘禅没有简单地支持和稀泥,也没有被清流言论所绑架,而是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做出了符合帝国长远利益的决断,并巧妙地利用“虽远必诛”这八个字,将一次可能的政策争议,转化为凝聚民心士气、宣示国策的绝佳机会。这份政治智慧和魄力,远超诸葛亮的预期。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东海海图前,目光再次落在那片标注着“倭岛”的模糊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