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听着说书人讲起刑场的细节,想到那些害死兄长的贪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阿桃只觉胸中积压已久的块垒稍稍缓解,可随之而来的,是对兄长的无尽思念与悲痛。她偷偷用袖口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怕被客人看见,又赶紧低下头,继续搅动着茶汤,只是那动作,却比之前慢了许多,手也微微有些颤抖。
就在茶肆里气氛凝重之时,忽然听到街上传来 “咚咚咚” 的急促鼓响,那鼓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打破了雪天的宁静。茶客们都愣住了,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相互对视着,脸上满是疑惑。“这是咋了?好好的,街鼓咋响得这么急?” 一个挑夫挠了挠头,不解地说道。
“莫不是有啥大事?走,咱出去看看!” 另一个客人说着,便起身掀开暖帘往外走。其他客人也纷纷好奇地跟了出去,阿桃和书生也不例外,跟着人群来到了街上。只见一队衙役穿着整齐的皂衣,冒着漫天大雪,快步走到坊市的告示栏前。为首的衙役手中捧着一卷绢帛,另外几个衙役则拿着钉子和锤子,熟练地将绢帛固定在告示栏上。
茶客们纷纷围了上去,挤在告示栏前,想要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阿桃个子矮,挤不进去,只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往里看。旁边的书生识字,便轻声念了出来:“凡拐卖孩童者,枭首示众,其家属流放三千里,永不赦免;各县衙需逢十张贴朝报,将朝廷政令、地方事务尽数告知百姓,不得隐瞒;六十岁以上老者,由官仓每月供给米三斗、盐一斤,孤寡老人由皇家内帑供养,不得让其流离失所...”
随着书生的朗读声,围观的人群渐渐沸腾起来。“太好了!拐卖孩童的畜生就该这么罚!我邻居家的娃去年被拐走,到现在都没找着,要是早有这规矩,娃也不会丢了!” 一个妇人激动地说道,眼眶红红的。“还有这朝报,以前官府有啥政令,咱们老百姓都不知道,全靠当官的随口说,现在好了,每月都能看着,也能知道朝廷到底在干些啥!” 一个老汉捋着胡子,笑着点头。
“最难得的是给老人发米发盐啊!我今年都六十五了,儿子去年没了,就我一个人过,平日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现在好了,官府给米给盐,我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一个白发老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道,说着说着,便要跪下身去,嘴里念叨着 “陛下圣明”。旁边的衙役赶紧上前扶住她,笑着说道:“老人家,使不得!新政说了,今后像您这样的孤老,都由皇家内帑供养,您再也不用跪求官府了,这都是陛下的心意!”
老妪听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拉着衙役的手,不停地道谢。雪仍在下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人们的头上、肩上,染白了许多人的头巾,可没有人在意这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喜悦,谈论着新政带来的好处,原本因大雪带来的压抑与寒冷,仿佛都被这新政的春风吹散了。
人群中的书生看着眼前的景象,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了自己死去的父母,想起了那些因贪官而家破人亡的百姓,又想到如今陛下严惩贪官、推行新政,为百姓谋福祉,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坚定的念头。他轻轻整了整身上的青衫,理了理头上的头巾,然后面向皇城的方向,郑重地长揖到地,腰弯得极低,许久才直起身来。
“明日,我便去考‘勐士科’,若是能考上,定要为这样的朝廷效力,为百姓做些实事,不辜负陛下的这份心意!” 书生在心中暗暗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憧憬。他抬头望向天空,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冰凉凉的,可他的心,却无比温暖。
茶肆里的掌柜和阿桃也回到了铺子里,掌柜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笑着对阿桃说道:“阿桃啊,看来咱们的日子要好过了。你兄长要是知道现在朝廷这么好,也该放心了。” 阿桃点了点头,眼眶又红了,可这次,她的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走到煮茶壶前,重新添了些炭火,看着壶里翻滚的茶汤,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雪还在下,可永平坊的茶肆里,却充满了暖意。说书人又回到了高台上,准备继续讲接下来的故事,茶客们也纷纷回到座位上,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谈论着新政,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这肇元三年的仲冬,虽然寒冷,却因这场大雪,因这朝堂的肃贪,因这温暖的新政,变得格外有意义起来。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