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峪的雷霆一击,如同凛冬的寒风,瞬间冻结了朝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声音。锦衣卫诏狱里日夜不息的哀嚎,以及几位昔日高官被抄家问斩的布告,无声地宣告着皇权的意志与“龙吟”计划的不可侵犯。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势力,要么噤若寒蝉,要么被连根拔起,“四海绸缎行”及其关联网络被彻底铲除,其庞大的财富和渠道,被蒋瓛顺势接管,部分转化为“龙吟”计划的秘密经费。
朝局为之一肃。
没有了内部的掣肘,帝国的力量被高效地整合起来。格物院在周大巧的主持下,以“破浪”号为蓝本,融合“探索者一号”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设计出了更大、更强、更适合远洋航行与作战的“星槎”级战舰。首批三艘巨舰——“定远”、“镇海”、“扬威”,在松江府高度保密的皇家船坞内,以惊人的速度铺设龙骨,日夜赶工。
水师在徐达的亲自督练下,脱胎换骨。陈璘被任命为远征舰队提督,选拔出的精锐官兵不仅操练新式战法、火炮射击,更在吴铭的建议下,加强了野外生存、地理辨识、以及与陌生文明接触(哪怕是武力接触)的预案演练。那几粒金黄的玉米和顽强发芽的土豆,被绘制成图,悬挂在每一个水师讲堂,成为激励士气的精神象征——他们要去征服的,是一片能孕育如此“祥瑞”的沃土!
皇庄和边镇特区的试种田里,玉米苗已然破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土豆的藤蔓也开始蔓延。虽然距离大规模推广还需时日,但这初步的成功,已然让朱元璋和朱标信心大增。
洪武二十一年,秋。天高云淡,正是远航的时节。
长江口,金山水师大寨。旌旗蔽空,舳舻相接。 newly built “定远”、“镇海”、“扬威”三艘巨舰如同三座移动的城堡,傲然屹立在众多护航战船之中。它们庞大的船体、高耸的复合“麒麟帆”、以及侧舷那密密麻麻的炮窗,无不彰显着超越时代的力量感。
码头之上,举行了简朴而肃穆的誓师仪式。没有文武百官观礼,只有朱元璋亲率太子朱标、魏国公徐达等寥寥数位核心重臣前来送行。
朱元璋一身戎装,虽年事已高,但腰杆挺直,目光如炬。他亲手将一面绣着“大明远征”字样的玄色龙旗授予陈璘。
“陈璘!吴铭!”朱元璋的声音洪亮,在江风中传开,“此去万里,波涛难测,蛮夷凶顽!咱将大明的国运,托付于尔等之手!记住!尔等不仅是为大明开疆拓土,更是为华夏万民,谋一个衣食无忧的未来!遇敌则歼,遇土则占,遇金则取!扬我天威,不负此旗!”
“扬我天威,不负此旗!”陈璘、吴铭及身后数千远征将士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吴铭身穿特制的太子太保官袍,外面罩着一件轻便的皮甲,腰间悬着朱元璋御赐的宝剑。他面容肃穆,心中亦是心潮澎湃。数年筹备,无数心血,甚至牺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他不仅仅是监军,更是这支舰队的大脑,是连接现代理念与这个时代的桥梁。
他看向身旁的陈璘,这位历经海战、意志如铁的老将,重重地点了点头。
“登船!”陈璘一声令下。
将士们有序而迅速地登上各自的战舰。吴铭最后向朱元璋、朱标、徐达等人深深一揖,转身,踏上了“定远”号的跳板。徐达看着女婿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低不可闻的嘱咐:“活着回来。”
没有多余的告别,帝国的远征,容不下太多的儿女情长。
“起锚!”
“升帆!”
随着一连串的命令,巨大的铁锚在绞盘的轰鸣声中缓缓升起,特制的“麒麟帆”借助滑轮组迅速张开,捕捉着江风。三艘巨舰如同沉睡的巨鲸苏醒,缓缓调转船头,在数十艘护卫舰船的簇拥下,驶出港口,劈开浑浊的江水,向着那蔚蓝与天际相接之处,坚定地驶去。
岸上,朱元璋等人久久伫立,直到舰队的帆影化作天边的黑点,最终消失不见。
“爹,他们会成功吗?”朱标望着空阔的海面,轻声问道。
朱元璋没有回头,目光依旧锐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咱相信,咱大明的儿郎,不比任何红毛鬼差!走吧,回去。接下来,就看他们的了,我们也该做好我们该做的事了。”
舰队出长江,入东海。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无边无际的蔚蓝取代了浑浊的江水,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大多数首次进行如此远航的官兵来说,这是新奇而略带恐惧的体验。
吴铭站在“定远”号高高的尾楼甲板上,俯瞰着这支庞大的舰队。白色的浪花在舰首两侧翻涌,海鸥盘旋鸣叫。他深吸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感受着脚下巨舰破浪前行的力量。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横渡太平洋绝非易事,风暴、迷航、疾病、未知的海域、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佛郎机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