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驱散了秋夜的寒意,却未能驱散笼罩在洛阳城上空那无形的凝重。南宫温室殿内,刘宏几乎是彻夜未眠,眼中带着几缕血丝,但精神却因那重大的决策而异常清醒。他简单用了些早膳,便命人传召尚书仆射荀彧。
当荀彧步入温室殿时,看到的便是皇帝独自立于窗前,望着宫苑中那几株在秋风中摇曳的古柏的身影。阳光透过窗棂,勾勒出皇帝年轻却已显沉毅的侧脸,也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着的细微尘埃,一如这纷繁复杂的朝局。
“臣荀彧,叩见陛下。”荀彧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清越,如同玉石相击,在这寂静的殿中格外清晰。
刘宏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依旧望着窗外,开口道:“文若,昨日至今,洛阳城好生热闹。童谣,密奏,军中信报……想必你已尽知。”
他的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但荀彧深知,这平静之下酝酿着怎样的风暴。他躬身应道:“臣,略知一二。”
“说说看,”刘宏终于转过身,目光落在荀彧身上,那目光深邃,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依你之见,眼下之局,朕当如何应对?”
他没有问荀彧如何看待童谣,也没有直接提及曹操的密奏,而是抛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这是他对这位王佐之才的真正考校。
荀彧并未立刻回答,他微微垂眸,似在整理思绪,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阳光在他清俊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更显得他沉静如水。
片刻后,荀彧抬起头,目光澄澈而坚定,迎向刘宏的视线,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不在追查童谣之源,亦不在急于清洗军中异动。”
“哦?”刘宏眉梢微挑,示意他继续。
“童谣之事,虽源出袁氏,其心可诛,然其之所以能甚嚣尘上,引发朝野窃议,根源在于……”荀彧顿了顿,声音清晰而沉稳,“在于皇甫太尉、卢司空之功勋威望,确实已达人臣之极,其势……已然大成。”
他毫不避讳地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没有像曹操那样激烈地抨击,也没有像寻常官员那样闪烁其词,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陈述事实。
“然,此‘势’之成,并非皇甫、卢二位本意。皇甫太尉忠心体国,卢司空高风亮节,此乃朝野共识,陛下亦深知。其势之大,更多源于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州郡,军中旧部盘根错节,此乃积年累月,随其功绩自然形成之局面,非其主动结党营私所致。”
这番话,既点明了隐患的客观存在,又为皇甫嵩和卢植的人格做了背书,将其个人与依附于其身的“势”做了切割。这是一种极高明的政治智慧,避免了将皇帝直接推向与功臣对立的局面。
刘宏微微颔首,不置可否,但眼神中的审视意味淡了些,多了几分倾听的兴趣。“依你之见,此‘势’当如何化解?曹操献策‘强干弱枝,分化制衡’,你以为如何?”
荀彧听到曹操之名,脸上并无意外之色,显然对那位典军校尉的动向也有所预料。他沉吟片刻,道:“曹校尉之策,切中要害,确是解决此类问题之良方。‘强干弱枝’,稳固中枢军权;‘分化制衡’,避免一家独大。长远来看,此乃强本固基之正道,陛下当徐徐图之。”
他先肯定了曹操策略的正确性,但随即话锋一转:“然,此策若操之过急,尤其是当前流言四起、人心浮动之际,若贸然对军中人事进行大规模调整,行‘分化制衡’之举,恐会适得其反。”
“其一,易被误解为陛下听信谗言,鸟尽弓藏,寒了功臣之心,亦寒了天下将士之心。若皇甫、卢二位因此心生芥蒂,或其旧部因疑虑而滋生事端,则局面将难以收拾。”
“其二,正中了袁隗等人下怀。彼等散播流言,目的便是离间君臣,逼陛下对功臣动手。陛下若此时雷霆行动,无论结果如何,都显得陛下受了流言影响,失了从容,而彼等则可置身事外,甚至煽风点火,将动荡之责归于陛下。”
刘宏目光闪动,荀彧的分析,正好说中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顾虑。他不想被袁隗当枪使,更不想在内忧外患并未完全平息的情况下,引发内部动荡。
“那依文若之见,朕当如何?”刘宏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荀彧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思考一夜的结论:“臣愚见,陛下当以‘缓’代‘急’,以‘柔’克‘刚’。可采取‘升其位,分其权,移其势’之策,平稳过渡,方为上策。”
“升其位,分其权,移其势?”刘宏重复了一遍这九个字,眼中精光一闪,“仔细道来。”
“所谓‘升其位’,”荀彧解释道,“便是如陛下昨日在宫宴上所行,对皇甫太尉、卢司空予以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太尉、司空,位极人臣,参录尚书事,更是尊崇无比。此举意在昭告天下,陛下对功臣信重有加,绝非刻薄寡恩之主。荣耀加身,亦是将其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使其行为更需谨慎,无形中也是一种约束。且高位往往伴以繁文缛节和中枢事务,可使其逐步脱离具体军务、政务的直接管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