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快马,裹挟着西北的风尘与寒意,在暮色中驰入洛阳,直奔位于城西的皇甫府邸。马上骑士乃皇甫氏家将,背负着一个用火漆严密封存的紫檀木盒,盒中所盛,并非金银珠玉,而是远在凉州安定郡隐居的皇甫规,写给其侄——当朝太尉皇甫嵩,以及所有在京皇甫氏子弟的一封家书。
这封信,来得悄无声息,却仿佛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在皇甫家族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书房内,烛火通明。已官居太尉,位列三公的皇甫嵩,屏退了所有仆役,独自一人坐在案前。他并未身着朝服,仅是一袭深色常服,但眉宇间那份经年累月积淀下的威严,却比任何华服都更显沉重。他小心翼翼地用银刀划开火漆,取出盒中那卷质地略显粗糙、带着西北特有干爽气息的麻纸。
展开信纸,叔父那熟悉的、略带古拙而筋骨嶙峋的笔迹映入眼帘。这字迹,一如他记忆中叔父的为人,刚直不阿,棱角分明。
“义真吾侄如晤:”
开篇是寻常的问候,但接下来的字句,却让皇甫嵩的呼吸不由得一滞。
“顷闻京中事,风云激荡,波谲云诡。吾虽远在边鄙,老迈昏聩,然耳目未全塞。陛下神武天纵,励精图治,欲挽狂澜于既倒,此乃汉室之幸,亦是我等臣子之幸。”
看到这里,皇甫嵩心中稍稍一松,叔父对陛下的评价,与他认知相同。
然而,笔锋陡然一转,言辞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那位以刚直敢言着称的“凉州三明”之一严厉的目光。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吾闻,近日洛阳多有流言,谓‘皇甫氏功高震主’,‘天下知有皇甫,不知有刘’!此等诛心之论,看似捧杀,实为淬毒之箭,欲将我皇甫氏置于炉火之上,万劫不复之地!”
皇甫嵩的指尖微微发白,捏紧了信纸。这些流言,他何尝不知?自凯旋以来,这些声音就如同跗骨之蛆,缠绕在他和家族的周围,挥之不去。他虽已极力低调,甚至自请归第,但有些东西,并非你想避就能避开的。
“吾更闻,族中或有不成器之子弟,或因尔之位高权重,而生骄矜之心;或与袁、杨等清流名士,过往甚密,妄议朝政!此等行径,愚蠢至极,取祸之道也!”
信中的斥责,如同鞭子,抽在皇甫嵩的心上。他闭上眼,几乎能想象出族中那几个年轻气盛的子弟,如皇甫郦等人,在酒酣耳热之际,或是与袁绍等名士子弟交往时,可能流露出的得意与忘形。他们或许觉得,皇甫家如今如日中天,与顶级门阀交往是理所当然,却不知这其中的凶险。
“义真!汝需谨记!”信中的语气愈发凝重,“我皇甫一族,起于边塞,非世宦之族。今日之显赫,非因祖荫,乃因国恩,因战功!陛下不以吾等粗鄙,拔擢于行伍,托付以重任,此恩重如山!”
看到“此恩重如山”几字,皇甫嵩不由挺直了脊背,神色肃然。他想起了北征鲜卑时,皇帝力排众议,授予他全权;想起了平定黄巾时,皇帝在他身后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信任。这份知遇之恩,他从未敢忘。
“霍光受武帝托孤之重,权倾朝野,身后家族如何?卫青、霍去病功盖当世,皆以恭谨得终!前汉外戚权臣之覆辙,血迹未干,岂可或忘?”
皇甫规以史为鉴,字字惊心。霍光家族夷灭,卫霍得以善终,区别何在?在于是否恪守臣节,是否功高而不震主!
“陛下乃不世出之明主,其志在中兴汉室,其手段刚柔并济,其目光如炬,洞察秋毫!‘杯酒释兵权’,非猜忌也,乃定国安邦之远略!尔等若能体察圣意,谨守臣节,不结党,不营私,不居功,不矜能,则富贵可保,家族可安,名垂青史亦可期!”
读到此处,皇甫嵩背后已然惊出一身冷汗。叔父远在凉州,竟对洛阳局势、对皇帝心思看得如此透彻!那句“非猜忌也,乃定国安邦之远略”,简直说到了他心坎里。他深知,皇帝并非刻薄寡恩之人,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重塑一个强大的、皇权集中的大汉帝国。自己若因流言和些许失落便心生怨望,甚至纵容族人妄为,那才真是自取灭亡。
“倘若冥顽不灵,自恃功高,或与那些心怀叵测之徒纠缠不清,”信的最后,笔迹愈发凌厉,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警告,“则覆族之祸,就在眼前!勿谓言之不预也!”
“望尔将此信示于族中所有成年子弟,令其熟读深思,闭门自省!皇甫一族之兴衰,尽在尔等一念之间!叔父规,手书于安定。”
信,看完了。
皇甫嵩久久沉默,将信纸轻轻放在案上,仿佛那有千钧之重。烛火跳动,映照着他复杂而凝重的面庞。有被长辈训斥后的反思,有对当前危局的清醒,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深秋寒冷的夜风吹入书房,试图吹散心头的烦闷与后怕。洛阳的夜空,繁星点点,却透着一股冰冷的距离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