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匠:(站起身,对着苏艺人深深作揖)老艺人一番话,真是点醒了我们!之前总想着效仿经典,却忘了经典的根基也在民间。我们这就去市集里走走,收集些真素材,再回来打磨戏文。
(苏艺人笑着摆手:“不必多礼,都是爱戏之人。” 陈老匠三人谢过苏艺人,立刻朝着市集走去。阿福把三弦背在肩上,脚步轻快;春娘从袖中掏出小本子和炭笔,准备随时记录;陈老匠则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市集里的人和事。苏艺人望着他们的背影,从布囊里掏出牛皮鼓,敲着鼓点唱了段《紫钗记》的 “折柳阳关”,沙哑的歌声混着市集的喧闹声,飘向远方)
市集里,陈老匠三人各司其职。春娘蹲在绣品摊前,和卖绣活的刘姑娘聊得火热,听刘姑娘讲自己与货郎丈夫相识的故事 ——“他第一次来我摊前买丝线,竟把‘靛蓝’说成‘深蓝’,逗得我笑了半天”,春娘赶紧把这段趣事记在小本子上,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阿福则站在说书人旁,听他讲 “痴情男女冲破阻碍” 的民间故事,时不时用手指在三弦上轻轻弹几下,试着把故事里的情绪融入曲调。陈老匠走到货郎担前,看着货郎熟练地整理货物,询问他走街串巷的经历,货郎说:“最远去过百里外的小镇,为了赶在年前把货卖完,曾在雪地里走了一夜,脚都冻肿了。” 陈老匠默默记下这些细节,心里对 “货郎三郎” 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夕阳西下时,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茶摊,苏艺人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春娘把记满素材的小本子递给苏艺人看,苏艺人翻了几页,笑着说:“有这些东西打底,你们的戏肯定能成!记住,写戏就像做木匠活,既要讲究技巧,更要用心琢磨,才能做出好东西。” 三人再次谢过苏艺人,目送他牵着老黄牛渐渐远去,才带着素材往作坊赶去,一路上,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如何把收集到的故事融入《市井奇缘》,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中满是期待的气息。
第五幕:匠心熔铸,戏成待演
时间:两月后,清晨,辰时(上午七至九时)
地点:排练室(经过两个月的整理,排练室焕然一新。案几上摆着整齐的定稿剧本,封面用红绸装裱,上面写着 “市井奇缘” 四个大字;墙角的木箱里,戏服道具分类摆放 —— 青布粗衫上绣着小小的棉桃,货郎担上刻着 “诚信” 二字,还挂着小布偶、丝线轴等小物件;阿福的三弦擦得锃亮,放在特制的琴架上;墙上贴着角色造型图,旁边还标注着唱段情绪的提示。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房间里,暖洋洋的)
人物:全体成员(陈老匠、阿福、春娘、李木匠、周先生)
(幕启:阿福坐在琴架旁,手指在三弦上灵活拨动,悠扬的曲调在房间里回荡;春娘站在房间中央,手里拿着剧本,轻声哼唱着新写的唱段,声音温柔却充满力量;周先生捧着剧本,手指在字句上轻轻划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李木匠则拿着一件绣好的棉桃布衫,仔细检查着针脚;陈老匠站在窗前,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眼神里满是欣慰)
周先生:(清了清嗓子,念唱起来)“粗布衫,裹着真心肠,货郎担,挑着日月长。纵有爹娘拦,纵有世俗挡,难挡我与你,相守度时光 ——” 这段唱词,既保留了市井气,又不失婉转,是咱们这两个月反复打磨的结果。之前总想着追求文雅,却忘了戏曲的本质是 “传情”,多亏了陈老匠带我们去市集收集素材,又有苏艺人的指点,才写出这样接地气又动人的句子。
春娘:(停下哼唱,笑着说)我把在市集收集到的故事都融进去了。比如阿巧思念三郎时,唱 “缝棉衣,线儿长,针脚里藏着我念想”,就是从王大娘给儿子缝棉衣的场景来的;三郎被老板刁难时,唱 “货郎担,压肩膀,只为能娶我阿巧娘”,则是听货郎讲自己的经历后改编的。上次我试着唱给街坊听,张屠户的女儿还说 “这唱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李木匠:(举起手中的戏服和货郎担,语气自豪)你们看,阿巧的青布衫上,我绣了半朵棉桃,既符合她织工的身份,又不会显得单调;三郎的货郎担上,除了刻 “诚信” 二字,我还在担边挂了个小布偶,这是听刘姑娘说她丈夫每次出门都会给她带小玩意儿,特意加上的细节。道具做好后,我还请市集里的货郎来看过,他说 “就跟我平时用的担儿一模一样”。
阿福:(停下弹弦,拿起乐谱说)我根据唱词的情绪调整了曲调。阿巧思念三郎时,用轻柔的慢板,像流水一样;三郎与老板争执时,用急促的快板,突出他的倔强;两人重逢时,曲调又变得欢快起来,加入了笛子的旋律,显得更热闹。昨天我试着弹给戏班的乐师听,他还夸这曲调 “有民间味儿,还好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艺之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