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他并未低声下气乞求援兵,而是以平和而恳切的语气,冷静剖析了曹操一旦吞并荆北,整合其地缘、人口、资源之后,势力必将空前膨胀,下一个战略目标必然是全据荆州,打通南下的通道。届时,刘备独守荆南四郡,地狭民寡,将面临何等巨大的压力与生存危机。他重申《荆襄同盟》的重要性与共同利益,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期望刘备能信守盟约精神,至少在东线保持对江陵周瑜的足够压力,使其不敢妄动,并在曹军久攻不下、后勤吃紧时,伺机出兵袭扰其侧翼粮道,分散曹操的注意力。
这是一封既点明冷酷利害,又给予对方足够尊重与自主权的信。林凡相信,以诸葛亮的睿智与长远眼光,以及刘备的枭雄之心,定然能明白其中深意,做出最符合其自身长远利益的选择。毕竟,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曹操,绝非刘备之福。
用特制的火漆仔细封好信函,烙上自己的印鉴,林凡踱至窗前,推开窗棂。初春的夜风带着寒意涌入,吹动他额前的几缕发丝。夜空如一块巨大的墨色锦缎,繁星如同镶嵌其上的碎钻,闪烁不定。然而,北方天际,仿佛总是笼罩着一层无形的、令人心悸的暗红之色,那是战争煞气凝聚的预兆,是无数生命即将消逝的指引。
"山雨欲来风满楼......"他望着那片不祥的暗红,低声轻语,声音消散在夜风中,"庞士元,如今,这破局的第一步,能否搅动西凉风云,减轻正面压力,就看你的了。"
而就在他遥望北方之时,庞统的马车,已在数十名精心挑选的悍卒护卫下,悄无声息地驶离了襄阳北门,沿着冰冷的官道向北,再折向西,义无反顾地扎入了那片广袤、苍凉而又充满了野性与未知的土地。
接下来的日子,荆北的战争准备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推进着。
由徐文主持的物资调度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一车车的粮草从各地仓廪中调出,沿着修缮一新的官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樊城、新野等前线重镇。工坊区的产出达到了极限,日夜轮班,新打造的兵甲、箭矢、弩机部件,刚下生产线便被立刻送往军中。被征发的民夫队伍络绎于途,虽然劳累,但在官吏的宣传与严令下,秩序尚且井然,他们都明白,这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
周卓、邓义则完全扑在了防务上。叶县、博望、堵阳三地的营垒日夜加固,壕沟加深,哨探放出五十里外,严密监视着任何来自北方的动静。樊城的城防体系更是日臻完善,每一个弩位,每一处藏兵洞,每一条暗道,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与演练。
高顺的陷阵营在襄阳城外进行着高强度的实战演练,模拟巷战、夜间突袭、强攻据点等残酷课目,喊杀声有时彻夜不息。这支精锐中的精锐,如同一柄被反复锻打的利剑,锋芒日益逼人。
与此同时,林凡写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笔信,由一队精干骑兵护送,冲出襄阳,向南疾驰而去,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荆北与荆南之间的信使往来,也变得愈发频繁。
整个荆北,仿佛一张逐渐拉满的强弓,弦丝紧绷,蓄势待发。空气中弥漫着硝石、钢铁、汗水与隐隐恐惧混合的复杂气味。市井间的喧嚣似乎都低沉了许多,百姓们行色匆匆,面带忧色,茶楼酒肆中,议论最多的便是北方的军情与未来的命运。
林凡坐镇襄阳,如同这强弓的核心。他每日处理着雪片般飞来的文书,听取各方汇报,做出决断,协调着整个防务体系的运转。他偶尔会登上襄阳城楼,眺望北方,目光似乎要穿透重重关山,看到那正在许都调兵遣将的曹操,看到那即将燃起的狼烟。
他知道,最初的接战,或许就在旬日之间。荆北这艘船,已然驶入了风暴的中心。他能做的,唯有握紧舵轮,指引方向,在这滔天巨浪中,寻得一线生机。
而此刻,远在西行的路上,庞统坐在颠簸的马车中,正就着昏暗的油灯,最后一次翻阅着关于马超、韩遂以及西凉各方势力的卷宗。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轻松之色,唯有凝重与算计。
山雨,已然欲来。荆北的每一个人,都在这巨大的战争阴云下,厉兵秣马,等待着命运之战的降临。
喜欢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