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卷终?岁终守民
洪武二年腊月廿九的奉天殿,没有年终朝会的繁文缛节,案上只摆着三样 “治国信物”—— 王老铁亲手打的民生犁(犁铧还沾着灵州的泥土)、李木匠造的海防船模(船舷贴着宁波渔民捐的贝壳)、柳萱用了三年的陶药罐(罐沿留着熬药的焦痕)。赵正围着案桌走了一圈,目光扫过苏琬琬、慕容芷、萨琳娜,还有站在角落的张阿婆、郑阿福,开口时带着烟火气:“今日不说‘政绩’,只说‘明年要给百姓办的实事’。”
苏琬琬先上前,展开《大明民生五年规划》,图纸上用不同颜色标着 “农桑区”“商路驿站”“惠民医馆”:“陛下,明年计划在西北扩灌渠五百里,在岭南设织艺坊,还想在各民生坊加‘扫盲班’—— 让农户不仅能种粮,还能识得自家的地契、算清卖粮的账。只是旧制赋税账本有漏洞,需派人去各州核查,避免地方官私吞。”
慕容芷接着递上密报,指尖点在 “西北边境” 处:“近日影卫探得,蒙古残余势力在贺兰山附近活动,恐扰敦煌商路。臣请命带影卫去敦煌,与阿古拉的商队联动,护好商路的同时,也给沿线农户发‘警哨锣’,遇袭时能及时求援。”
萨琳娜捧着海图,指着眼生的 “南洋航线”:“宁波水师近日截获一封南洋诸国的信,他们想和大明通商,还愿派使者来朝。臣计划开春后派三艘快船探路,既拓商路,也摸清南洋的海况 —— 往后江南的丝绸、灵州的青稞,说不定能卖到更远的地方。”
轮到张阿婆时,她从袖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各地粥铺的 “缺粮清单”:“老身走了十二处粥铺,发现北方粥铺冬天缺柴火,南方粥铺夏天缺凉饮。明年想在粥铺旁设‘互助栈’—— 农户有多余的柴火可以捐,商队有滞销的凉饮可以送,既不浪费,也能让喝粥的人更舒坦。”
赵正听完,拿起案上的民生犁,在掌心摩挲着:“大伙说的都实在,没一句虚话。朕定三条铁律:一,凡新政必先在一州试点,灵州的灌渠、宁波的海防都证明,试好了再推广,才不会折腾百姓;二,官员升迁必看‘百姓证’,不管是修渠还是护路,得有农户、工匠联名的感谢信,才算真政绩;三,皇室用度绝不超民生标准 —— 御膳房每月的银钱,就按张阿婆粥铺的三倍算,多一文都不行。”
议事散时,宫外已飘起细雪。赵正没回后宫,反而让人备马,带着众人去开封民生坊 —— 那里的百姓正忙着贴春联、磨豆腐,年味裹着粥香飘满整条街。张阿婆的粥铺前,流民们正领 “年节粥”,碗里还卧着个荷包蛋;王老铁的匠坊里,工匠们在给百姓免费修农具,孩童们围着船模叽叽喳喳;郑阿福不知从哪找了块木板,正教孩子们画 “明” 字旗上的船锚,说 “这是护着咱们吃鱼的‘海菩萨’”。
民生坊中央的 “民生碑” 前,阿古拉的商队刚到,驼背上驮着西域的葡萄干、敦煌的毛毯,还有给赵正的礼物 —— 一块刻着 “商路通” 的狼皮。“陛下,这是西域牧民让俺带来的,说谢谢大明护着商路,让他们能换着中原的粮、穿暖的布。” 阿古拉说着,忽然指向远处,“您看,水师的船回来了!”
众人抬头,只见宁波水师的巡海快船披着暮色驶来,船帆上的 “明” 字在雪光里格外亮。将士们站在船头挥手,甲板上堆着刚捕的鱼 —— 是特意给民生坊的百姓送年礼的。
赵正走到民生碑前,伸手摸着碑上的刻痕,从 “周老栓修渠” 到 “郑阿福护海”,再到刚添的 “萨琳娜探南洋”,每一个名字都连着一段民生往事。他忽然对身边人说:“世人都以为‘黄袍加身’是穿件龙袍、坐回龙椅,其实不是。” 他指着粥铺里的热粥、匠坊里的农具、水师船上的鱼,“这才是大明的‘黄袍’—— 是百姓碗里的暖,是手里的实,是心里的安。守好这些,比任何龙袍都金贵。”
雪越下越密,民生坊的灯笼却越亮越暖。张阿婆的粥铺还在冒热气,王老铁的锤子还在敲着农具,孩童们的笑声混着水师的号角,在雪夜里织成一片安稳的烟火。这是洪武二年的除夕,也是大明新朝的第一个岁终 —— 没有盛大的庆典,却有着最扎实的民生底色,成了 “黄袍加身” 最真切的注脚。
(第三百三十章 完)
——第六卷终——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