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安殿的晨曦,与其他宫殿是不同的。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景山万春亭的飞檐,斜斜洒向紫禁城北部时,太和殿的金瓦正开始反射出令人不敢逼视的煌煌光辉,而位于御花园正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却仍沉浸在一种近乎凝滞的沉静里。殿顶的鎏金宝顶在渐亮的天空中只是一个沉默的剪影,殿周环绕的汉白玉石栏板沁着夜露未干的潮气,那上面浮雕着的道教神只、灵禽异兽,在朦胧光线下显得愈发古朴神秘。
沈墨没有在开放时间随游客入内。他站在钦安殿紧闭的朱红大门外不远处的松柏树下,手里捏着那枚温凉的“星髓”,目光沉静地扫视着这座故宫中少有的、主要用于皇家祭祀玄武大帝的道教殿堂。
殿前庭院铺墁的艾叶青石板上,按照北斗七星方位,镶嵌着七块巨大的圆明园青石,这便是着名的“北斗七星石”。历经数百年风雨踩踏,石面已变得光润如玉,在晨曦中泛着幽微的光。游客们大多在此驻足,听导游讲述它们镇守紫禁城、象征北斗七星的典故,或好奇地寻找着那颗略偏一侧、代表“辅星”的附加石块。
但沈墨看的,不是这些。他的视线越过七星石,落在钦安殿那厚重的、绘有门神的大门上,落在高悬的“统握元枢”匾额上,最终,停留在殿基之下、那通常被人忽略的、与地面相接的阴翳处。
董晚秋留下的线索——“嵌于钦安殿北斗七星阵眼之石室”。“阵眼”在何处?是这七块星石中的某一颗之下?还是在钦安殿的殿基之内?所谓的“石室”,是真实存在的密室,还是某种隐喻?
他绕着钦安殿外围,保持着一段不引人注目的距离,缓缓踱步。殿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台基边缘设有螭首排水。他仔细观察着每一块垒砌台基的石材接缝,寻找着任何可能存在的、不自然的缝隙或机关痕迹。然而,明清皇家建筑的工艺登峰造极,巨石之间以榫卯和灰浆严密结合,历经数百年沉降,依旧浑如一体,几乎看不出任何破绽。
阳光渐渐升高,游客开始增多,喧闹的人声打破了此地的宁静。沈墨知道,白天不是深入探查的时机。他需要更安静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引子”。
他回到斫韵堂,再次取出那张董晚秋留下的满文纸笺。“借北顶之气,可暂避‘索影者’之追缉。”“北顶之气”,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北斗七星的力量?还是钦安殿本身供奉的玄武大帝(北方之神)的神力?抑或是……某种依托此地特殊建筑结构而形成的地磁场或能量场?
“阴阳工”的技艺,讲究“天、地、人、器”的合一。董贯山能造出“影镜”那般奇物,其女董晚秋能在危机四伏的宫廷中隐藏关键物品,必然深谙此道。他们选择的藏匿点,绝不会是随意为之。
沈墨打开故宫的精密电子地图,调出钦安殿及周边的三维结构图。他放大殿宇的基座部分,结合早年的一些非公开勘探数据,仔细研究其内部结构。数据显示,钦安殿台基为实心夯土外包石材,并无明显的地下室或密室空间记录。
难道“石室”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房间?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那几片“窥月”镜片和“星髓”上。董晚秋说,要“嵌于”阵眼之石室。如何“嵌”?嵌在何处?
他尝试将一片“窥月”镜片对着阳光观察。镜片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半透明质感,内部那些毛细血管般的纹路在强光下仿佛活了过来,缓缓流淌着虹彩般的光泽。当他将镜片靠近那枚“星髓”时,奇异的现象发生了——“星髓”表面那些星云状的纹理,竟似乎与镜片内部的光流产生了极其微弱的呼应,一丝几乎无法感知的、类似静电吸附的感觉从指尖传来。
沈墨心中一动。他想起师父笔记中关于“金石共鸣”的记载,提到某些特殊材质之间,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超越物理接触的“气息”牵引。
他决定进行一次更精密的检测。他动用了一台 rarely used、用于分析文物材质微观能量场变化的“量子共振频谱仪”——这是院里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前沿项目设备,他能调用也是因为之前处理过几起无法用常规科学解释的文物异常案例。
将“窥月”镜片和“星髓”分别置于检测平台的隔离槽中,启动仪器。屏幕上的频谱曲线开始跳动,数据不断刷新。
结果显示,这两种物质都散发出一种极其微弱、但频率独特的能量波动,这种波动不属于已知的任何常规电磁波谱。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仪器探测距离调整到模拟它们相互靠近时,两种波动会开始同步,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峰”,其频率指向一个非常特定的数值范围。
沈墨记录下这个共鸣频率。他尝试将这个频率与故宫内部一些已知的、可能存在特殊能量场的区域数据进行比对(如一些古老的祭祀场所、特定风水布局节点等)。起初并无明显关联,直到他将目光投向那些与星象相关的建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