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韵堂的初春清晨总裹着股荠菜香 —— 厨房的砂锅里,王婶送的荠菜饺子正煮着,咕嘟咕嘟的声响混着窗外的鸟鸣,成了体验日最暖的开场。窗台上的桃核苗已经抽了新枝,嫩绿的枝条上冒出了细小的叶片,枝桠旁的芦苇筐里,董晓插了几枝刚摘的迎春,嫩黄的花瓣沾着晨露,给屋里添了满室春意。而脉气灯碎片的浅绿光,今早又多了层淡淡的粉,像揉进了春日的花影,光纹在玉河故道古渡口的地图标注上轻轻跳动,连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都透着点欢快的暖意,与老周一早发来的视频正好对上:“古渡口都布置好了!挂了红灯笼,摆了长桌,老宋还把古泉眼的泉水装了罐,说要给市民尝尝‘地脉水的甜’!”
“董雅南,体验日的流程表再核对一遍,别漏了‘脉气小课堂’的环节,市民们都很期待学怎么测脉气。” 沈墨把脉气检测仪装进便携包,包上还挂着董晓做的小挂饰 —— 用青木枝编的小闸板,上面刻着 “通济渠” 三个字,“董晓,你的‘脉气小教具’准备好了吗?就是用橡皮泥做的节点模型,得让小朋友也能看懂。”
董晓立刻从背包里掏出模型 —— 通济渠的水源泉、玉河故道的古泉眼、两河交汇的连脉石,每个模型上都用彩笔标了脉气颜色,“沈哥!都准备好了!我还在模型旁边贴了小纸条,写着每个节点的故事,比如水源泉怎么修泉枢芯,连脉石怎么融脉气,保证大人小孩都能看明白!”
董雅南也把相机和直播设备收拾妥当,砚枢组特意安排了线上直播,让没法到现场的人也能看体验日,“直播链接已经发出去了,刚才看了眼,有好几千观众在等,还有不少是其他地区的修复师,想看看我们怎么跟市民互动。”
三人驱车向玉河故道古渡口出发。车窗外的春景已经浓得化不开 —— 通济渠的水泛着淡橙的暖光,渠旁的麦田里,冬小麦长得齐膝高,风吹过,掀起层层绿浪;玉河故道的芦苇荡也冒了新绿,嫩青的苇芽从枯黄的旧苇杆旁钻出来,岸边的步行道上,已经有市民往古渡口走,手里还提着小篮子,准备装体验日的小礼物。
“你看,古渡口的系船柱旁,老鲁他们已经摆好长桌了!” 董雅南指着窗外,古渡口的青石板路上,红灯笼挂了一路,长桌上摆着老宋的古泉泉水、老周的芦苇编小摆件、老鲁的玉米粉,还有董晓准备的节点模型,一派热闹的景象。
车刚停稳,老鲁就迎了上来,手里拿着个刚烙好的玉米饼,“沈师傅!董姐!晓丫头!快尝尝热乎的玉米饼!今早刚磨的粉,香得很!市民们都快到了,老宋在给泉水装小瓶,老周在教年轻人编芦苇筐,就等你们来开‘脉气小课堂’了!”
沈墨接过玉米饼,咬一口满是麦香,“老鲁,辛苦你们了,布置得这么热闹,肯定能让市民好好体验下春灌的乐趣。”
说话间,市民们已经陆续到了。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蹲在节点模型旁,听董晓讲修复故事;有退休的老人,围着老宋的泉水罐,问古泉眼的历史;还有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拍古渡口的系船柱、拍玉河故道的新绿,整个古渡口都热闹了起来。
“脉气小课堂现在开始啦!” 董晓拿着脉气检测仪,站在长桌旁,市民们立刻围了过来,“大家看,这个仪器能测地脉的气,通济渠的脉气是淡橙色,玉河故道的是淡青色,两条河交汇的地方,脉气会变成黄绿色,就像这样 ——” 她把检测仪贴在系船柱上,屏幕上立刻跳出淡紫色的数值,“系船柱的脉气浓度是 75%,很稳定,说明它能好好守护古渡口的岸!”
一个小朋友举着小手问:“姐姐,那我能测测吗?我想看看我的手有没有脉气!”
董晓笑着点头,把检测仪的探头递给小朋友,“当然可以!你把手指放在探头上,就能看到啦!” 小朋友刚把手指放上去,屏幕就跳了跳,虽然没有地脉气,但小朋友还是笑得格外开心,“我也有‘气’啦!以后我也要守护地脉!”
另一边,沈墨正带着市民参观配水渠,“大家看,这个沉沙池是我们前几天刚挖的,融雪水带着泥沙流进来,泥沙会沉在池底,清水再流进配水渠,这样流道就不会堵了,春灌的时候,水就能顺顺利利流进麦田。”
一个市民指着配水渠的滤栅问:“沈师傅,这个滤栅能挡住枯枝吗?要是下雨,枯枝会不会又把滤栅压塌?”
“这个是加粗钢筋滤栅,比之前的结实三倍,” 沈墨敲了敲滤栅,发出清脆的声响,“而且我们会定期巡检,下雨后会来清枯枝,保证滤栅一直能用,大家要是路过看到滤栅堵了,也可以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尽快来清。”
董雅南则在古渡口的空地上,组织市民包荠菜饺子,“大家手里的荠菜是通济渠旁种的,用古泉眼的泉水洗过,包出来的饺子特别鲜,王婶还教大家怎么调馅,大家跟着学,包好的饺子我们现场煮,让大家尝尝‘地脉养出来的味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