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打窝,” 李师傅打开自己的窝料桶,“我带了发酵好的玉米,大家可以分点,再混合自己的窝料,效果更好。”
众人纷纷拿出窝料,开始打窝。小满按照自己的配方,把发酵玉米、螺蚌肉碎和酒米混合均匀,然后用打窝勺慢慢撒在钓位前方约一米的地方,形成一个直径约半米的窝子。“打窝要轻,” 他一边撒,一边跟旁边的小林讲解,“初秋鲤鱼警惕性高,动作太大容易惊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撒。”
小林听得认真,手里的动作却有些生疏,小满赶紧手把手教他调整打窝勺的角度,确保窝料能准确落在指定位置。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 这孩子不仅自己钓技好,还愿意耐心教别人,颇有当年老战友老张的风范。
打窝结束后,离比赛开始还有二十分钟,大家纷纷拿出钓竿,开始准备钓具。小满拿出自己的长竿,按照 “江湾钓鱼指南” 里的方法,调整浮漂至露出三目 —— 初秋鲤鱼吃饵慢,露出三目能更清晰地观察漂相;主线用 2.5 号,子线用 1.5 号,鱼钩选伊势尼 5 号,刚好能应对三到五斤的鲤鱼。
“小满,你这子线是不是太细了?” 王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我用的是 2 号子线,万一钓上大鲤,怕你线断鱼跑。”
小满笑着解释:“王师傅,初秋鲤鱼活性不如夏天,力道没那么大,1.5 号子线足够了,而且细子线更隐蔽,鲤鱼不容易发现。”
陈守义也点点头:“小满说得对,初秋钓鲤鱼,线组不用太粗,不然会影响灵敏度,反而钓不到鱼。”
王师傅恍然大悟,赶紧调整自己的子线,旁边的钓友们也纷纷效仿,调整线组的粗细。李师傅看着这一幕,笑着说:“咱们这比赛还没开始,先学到了一招,值了!”
早上七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声。众人纷纷抛竿,钩饵准确地落在窝子里。初秋的阳光渐渐升高,洒在芦苇荡的水面上,泛着细碎的金辉;芦苇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露珠落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小涟漪;远处的水鸟时不时掠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却又透着比赛的紧张氛围。
“注意看浮漂,” 陈守义提醒小满,“初秋鲤鱼吃饵慢,会先试探几次,浮漂会轻轻晃动,然后再慢慢下沉,这时候别急着提竿,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再提,不然容易脱钩。”
小满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浮漂。过了约莫十五分钟,他的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他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握住竿柄,心里怦怦直跳 —— 这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个鱼讯,他既紧张又兴奋。
又过了几秒钟,浮漂慢慢往下沉了一目,然后又往上顶了顶 —— 这是鲤鱼在试探饵料。小满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继续等待。突然,浮漂猛地往下一沉,瞬间沉下去了两目。“提竿!” 他大喊一声,双手握着竿柄,猛地往上一扬。
鱼竿瞬间弯成一道紧绷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响,一股明显的力道从竿子末端传来。“有鱼!” 小满兴奋地喊道,手臂微微发抖,却依旧紧紧握着竿子。
“别慌,慢慢遛!” 陈守义赶紧跑过来,帮他稳住鱼竿,“这鱼力道不小,别硬拽,顺着它的力道来。”
鲤鱼在水里拼命挣扎,时而往芦苇丛里冲,时而又往深水区游。小满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慢慢放线、收线,眼睛紧紧盯着水面,生怕鱼脱钩。旁边的钓友们也纷纷停下手里的竿子,围过来看热闹,王师傅还拿着相机,记录下这紧张的遛鱼过程。
约莫过了二十分钟,鲤鱼终于没了力气,被小满慢慢拉到了浅滩上。那是一条四斤多的大鲤鱼,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尾巴又宽又大,嘴里还叼着半颗发酵玉米,看起来格外精神。“钓上来了!四斤多的大鲤!” 小满高兴得跳起来,手里的鱼竿都差点掉在地上。
李师傅赶紧拿起抄网,帮小满把鲤鱼抄了上来,放在电子秤上 —— 显示屏上显示 “2.15 千克”,引来钓友们阵阵惊叹。“小满厉害啊!第一个钓上大鲤,暂时领先!” 老张笑着说,在比赛记录表上记下小满的成绩。
小满赶紧把鲤鱼放进自己的鱼护里,然后重新挂饵抛竿,脸上满是兴奋。陈守义拍了拍他的肩膀:“别骄傲,继续加油,后面还有两个小时呢。”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钓友们陆续有了收获。陈守义钓上了一条三斤多的鲤鱼,重量 1.6 千克,暂时排名第二;王师傅钓上了一条两斤多的鲤鱼,重量 1.1 千克,排名第三;赵叔和小林也各钓上了一条一斤多的鲤鱼,虽然重量不大,却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热闹氛围。
李师傅则忙着给大家帮忙 —— 一会儿帮钓友抄鱼,一会儿帮大家调整浮漂,还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王奶奶坐在旁边的树荫下,给大家分发茶叶蛋,还帮着看管渔具,像个 “后勤部长”,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