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左右,天空突然飘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落在芦苇叶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大家别慌,” 陈守义喊道,“细雨天鲤鱼更活跃,是钓鱼的好时机,注意别让雨水打湿钓线,影响灵敏度。”
钓友们纷纷拿出雨衣穿上,继续钓鱼。小满在雨中调整了自己的钓法,把浮漂往上调了一目,让钩饵稍微离底 —— 细雨天水底的淤泥容易翻起,钩饵离底能避免挂底,也更容易被鲤鱼发现。
没过多久,小满的浮漂又有了动静。他屏住呼吸,等浮漂沉下去两目后,猛地提竿 —— 鱼竿再次弯成一道弧线,又是一条大鲤!经过十几分钟的遛鱼,这条鲤鱼被抄了上来,电子秤显示 “1.8 千克”,加上之前的 2.15 千克,总重量达到了 3.95 千克,领先优势更大了。
“小满这孩子,不仅钓技好,还会根据天气调整钓法,真是咱们江湾的‘小钓王’!” 王师傅忍不住称赞道,手里的相机还在记录着这一幕。
上午十点整,老张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众人纷纷收竿,开始统计成绩。最终,小满以总重量 3.95 千克获得一等奖,陈守义以 3.2 千克获得二等奖,王师傅以 2.8 千克获得三等奖。
颁奖仪式在一片热闹的掌声中举行。老张把崭新的竞技钓竿递给小满:“这根钓竿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能钓上更多的鱼,也能把江湾的钓技分享给更多人!”
小满接过钓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谢谢大家!这根钓竿我会好好用,以后也会继续完善‘江湾钓鱼指南’,跟大家一起进步!”
陈守义和王师傅也分别接过了自己的奖品,脸上满是笑容。其他钓友虽然没有获奖,却也很开心,大家围在一起,分享着今天的渔获和钓技,气氛格外热烈。
中午,众人在芦苇荡旁的凉亭里举行了 “渔获分享会”。大家把钓获的鲤鱼分给每个人,王奶奶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馒头,李师傅则用带来的锅,在凉亭里煮起了鱼汤。很快,鱼汤的香味弥漫开来,混着馒头的麦香味,格外诱人。
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鲜美的鱼汤,一边聊着今天的比赛。小满拿出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跟大家讨论如何补充 “比赛钓技” 章节,还征求大家的意见,希望能让指南更完善。
“我觉得可以加一章‘团队协作技巧’,” 小林提议,“今天比赛时,大家互相帮忙抄鱼、调整钓组,这种协作也很重要。”
“我同意!” 小周点头,“还可以加一章‘应急处理’,比如钓线断了怎么办、鱼脱钩了怎么调整,这些对新手很有用。”
众人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小满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准备回去后完善指南。陈守义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幸福 —— 从最初的几个人钓鱼,到现在形成了有组织、有分享的钓友团体,江湾的钓鱼文化正在慢慢形成,而小满,就是这份文化最好的传承者。
下午两点,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小满把自己获得的竞技钓竿递给陈守义:“爷爷,这根钓竿给您用,您钓了一辈子鱼,比我更需要它。”
陈守义笑着把钓竿推了回去:“这是你凭本事赢的,爷爷不能要。你用这根钓竿,以后钓上更大的鱼,爷爷比自己用还开心。”
小满点点头,紧紧握着钓竿,心里满是感动。众人沿着水库边的小路往公交站走,小满走在中间,手里拿着 “江湾钓鱼指南” 修订稿,还在跟大家讨论明天的钓点;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走在旁边,聊着今天的比赛,脸上满是笑容;王奶奶则跟在后面,手里提着空的竹篮,还在跟大家说着下次要带更多的茶叶蛋。
回到小区,众人在门口道别,约定下周再一起去江湾钓鱼,继续完善 “江湾钓鱼指南”。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鲤鱼做的红烧鲤鱼和鲫鱼汤,还有几个拿手菜。
“今天比赛怎么样?”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夹了一块鱼肉。
“我拿了一等奖!”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获得的竞技钓竿拿给老伴看,“这是大家给我的奖品,以后我要跟爷爷一起,把江湾的钓技分享给更多人!”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鱼肉:“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去钓鱼,奶奶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完善 “江湾钓鱼指南”。他在 “比赛钓技” 章节里补充了团队协作、应急处理等内容,还画了很多插图,让指南更直观。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夜深了,小满把修订好的指南放在书桌上,明天要打印出来分给大家。他走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心里满是期待 —— 以后,他要和爷爷、老张、李师傅还有其他钓友一起,把江湾的钓鱼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钓鱼,喜欢上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江湾。
而江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陈守义、小满、老张、李师傅,还有更多热爱钓鱼的钓友们,会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钓鱼故事,让这份传承和情谊,像江湾的流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停止。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