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冬季生态守护、年度成果沉淀和社区教育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区生态工作的‘全能小助手’,以后其他社区的冬季生态工作,都要来江湾取经!”
上午七点半,四个社区的四十名巡查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名成果汇编审核员和王科长团队陆续赶来。巡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橙色巡查马甲,像一串流动的安全灯,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审核员们则围着成果汇编区,翻阅着全年的研学资料,偶尔互相讨论修改意见;老师们站在公益冰钓区,好奇地查看冰钓装备,偶尔向老钓友请教冬季冰钓技巧,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巡查队员发了巡查手册和检测套装,给每位审核员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检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检测冰面厚度、水下温度,保护越冬鱼类;还要把全年的研学成果整理成册,让经验能推广;最后办公益冰钓,给独居老人送渔获,让生态守护和温情一起过冬。”
上午八点整,江湾冬季生态守护与年度研学成果沉淀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跨社区冬季生态联合巡查(分四组开展)
组 1:冰面安全检测组(李师傅 + 10 名队员)
李师傅带着队员在一号检测点,这里是老洄湾的核心区域,冰面下越冬的鱼类最多。他拿出冰面厚度测量仪,教队员们如何操作:“先把测量仪的探头垂直对准冰面,按下开关,仪器会自动显示厚度,超过 15 厘米为安全,低于 15 厘米要插红色警示旗,禁止任何人靠近。”
队员们跟着模仿,有的队员第一次用测量仪,操作不熟练,李师傅就耐心地手把手教:“小王,探头要垂直,别歪了,不然数据不准;小李,记录的时候要写清楚检测点编号和厚度,一会儿要汇总上报。”
经过一小时检测,一号至五号检测点的冰面厚度全部达标,最厚处达 20 厘米,最薄处 16 厘米,没有发现安全隐患。李师傅在汇总表上写下结论:“江湾老洄湾冰面厚度符合安全标准,适合开展冬季生态巡查和公益冰钓活动,建议每周检测一次,实时监控冰面变化。”
组 2:鱼类越冬保护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二号检测点,这里是鱼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队员们扛着越冬保护网,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铺开:“保护网要离冰面边缘 5 米,避免被风吹走;网眼要选 10 厘米的,既能防止大型动物破坏,又不影响鱼类活动。”
十岁的小宇帮忙扶着保护网,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什么要铺保护网啊?冰下面的鱼不会冷吗?”
“保护网是为了防止有人在越冬区凿冰钓鱼,打扰鱼休息,” 陈守义笑着解释,“鱼在冬天会冬眠,活动量少,需要安静的环境;而且冰层能保温,水下温度比空气高,鱼不会冷,咱们保护好它们,明年春天才能看到更多鱼洄游。”
队员们还在保护网周围插了 “鱼类越冬保护区” 的警示牌,提醒路人不要靠近。小宇还在警示牌上画了一条小鱼,旁边写着 “请爱护越冬的鱼,它们明年会回来哦”,引得队员们阵阵欢笑。
组 3:水下温度监测组(老张 + 10 名队员)
老张带着队员在三号检测点,用水下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他把传感器通过冰窟窿放进水里,等待五分钟后,仪器显示水温 4℃:“冬季鱼类越冬的适宜水温是 2-5℃,4℃刚好合适,说明鱼的生存环境很好。咱们每小时测一次,记录水温变化,要是低于 2℃,就要在冰面铺保温棉,帮助鱼类过冬。”
队员们轮流操作传感器,有的队员还把水温数据画成折线图:“张爷爷,现在水温 4℃,一个小时后要是还是 4℃,就说明水温很稳定,鱼能安全过冬。”
老张点头:“对,水温稳定很重要,忽冷忽热会让鱼生病,咱们记录好数据,明年就能根据今年的情况,提前做好水温调控准备。”
组 4:水质动态监测组(赵叔 + 10 名队员)
赵叔带着队员在四号检测点,用水质试纸检测冰下水质。他把试纸通过冰窟窿蘸取水样,等待一分钟后,试纸显示蓝色,PH 值 7.2:“冬季水质容易因为冰层封闭变差,7.2 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江湾的水质全年都很稳定,这离不开咱们一年的生态保护。”
队员们还检测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结果显示每升水含氧量 8 毫克,符合鱼类越冬需求。“溶解氧够,鱼才能呼吸,” 赵叔说,“咱们以后冬季也要定期测水质,不能因为天冷就放松保护,生态守护要全年不间断。”
中午十二点,冬季生态联合巡查结束,各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冬季生态巡查报告》,明确 “冰面安全、水温适宜、水质达标、鱼类越冬环境良好” 的结论。小满把报告分发给各社区和合作学校,王科长接过报告,激动地说:“这份报告是咱们冬季生态保护的指南,以后要作为社区和学校的冬季生态教育资料,让更多人知道冬季也要守护江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