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 3:水温监测组(老张 + 10 名队员)
老张带着队员在三号追踪点,用水温监测仪实时监测水温变化。仪器显示当前水温 12℃,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开江鱼的洄游速度和水温有关,12℃是最适宜的温度,要是低于 10℃,它们会放慢速度;高于 15℃,会加快速度,咱们记录好水温,就能分析水温对洄游的影响。”
队员们还在不同水深放置了监测仪,发现水下 1 米处水温 12℃,水下 2 米处 10℃,水下 3 米处 8℃:“浅滩的水温更高,所以鱼都往浅滩游,” 老张说,“这个数据能帮助咱们预测洄游路线,明年可以提前在浅滩做好保护措施。”
组 4:鱼星观测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四号追踪点,通过观察鱼星判断鱼群数量。他指着水面的气泡:“大家看,这种细小的、成串的气泡是鲫鱼星,每串有 5-10 个;那种大的、单个的气泡是鲤鱼星,直径约 1 厘米。通过鱼星数量,咱们能估算鱼群规模 —— 这里每平方米有 10 串鲫鱼星,说明有 10-15 条鲫鱼。”
队员们跟着观察,有的还用手机拍下鱼星,标注时间和位置:“陈爷爷,那边的鱼星特别多,是不是有大群鱼过来了?”
陈守义点头:“对,那是洄游的鱼群,咱们赶紧通知其他组,做好追踪准备!”
组 5:数据汇总组(赵叔 + 10 名队员)
赵叔带着队员在五号追踪点,负责汇总各组数据,实时录入线上数据库。队员们将各组传来的标记编号、洄游方向、水温数据一一核对,确保没有误差:“核心通道组记录了 15 条标记鱼,鱼类标记组完成 20 条鱼的标记,水温稳定在 12℃,鱼星观测组估算鱼群规模 50 条左右,数据都正常。”
赵叔还将数据制成实时动态图,投放在成果发布区的大屏幕上,嘉宾们能清晰看到开江鱼的洄游路线和数量变化。“这种实时数据展示很直观,” 刘局长说,“以后可以接入全市的生态监测平台,让更多人关注江湾的生态变化!”
中午十二点,开江鱼洄游追踪暂告一段落,各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开江鱼洄游追踪初步报告》,共标记开江鱼 85 条(其中鲫鱼 60 条、鲤鱼 25 条),记录洄游方向以浅滩产卵区为主(占比 80%),平均洄游速度 1 米 / 分钟,水温 12℃时洄游活跃度最高。小满将报告分发给嘉宾和社区代表,大家纷纷称赞数据详实、分析到位。
第三环节:《江湾年度研学成果汇编》发布会
下午一点,成果发布会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王科长拿着汇编,站在台上:“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居民,今天发布的《江湾年度研学成果汇编》,是江湾四个社区、五所合作学校、百名观测队员全年努力的结晶。汇编分为‘生态观测篇’‘饵料研发篇’‘研学课程篇’三篇十章,收录了 100 份观测记录、20 种生态饵料配方、15 节标准化研学课程、50 篇学生生态作品,既有科学数据,又有实践案例,是生态保护与教育融合的典范!”
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展示了汇编中的核心成果:
生态观测篇:通过折线图展示全年水质 PH 值稳定在 7.0-7.2,鱼类种群数量比去年增长 15%,水草覆盖率提升 20%,直观呈现生态保护成效;
饵料研发篇:现场演示春季 “槐花瓣麦籽饵”、夏季 “荷花花粉发酵饵” 的制作过程,嘉宾们亲手体验,感受生态饵料的天然与环保;
研学课程篇:播放学生参与 “荷花授粉实验”“鱼类洄游观测” 的视频,展示课程如何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生态知识。
市实验小学的刘老师作为合作学校代表发言:“江湾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年我们组织 300 名学生参与观测,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科学课成绩也提高了 10%。以后我们要把汇编中的课程引入日常教学,让更多孩子受益!”
发布会最后,小满和陈守义为四个社区、五所学校颁发汇编精装版,刘局长为江湾生态保护联盟颁发 “全市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牌匾。“江湾的成果不仅是江湾的,更是全市的,” 刘局长说,“希望大家以汇编为起点,把生态保护和教育做得更好!”
第四环节: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成立仪式
下午两点半,品牌联盟成立仪式正式开始。来自周边城市的 10 家生态机构、20 所学校、5 个社区代表共同签署《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公约》,约定:
标准共建:共同制定《生态研学课程开发标准》《生态观测技术规范》,统一研学质量;
资源共享:共享江湾的观测数据、课程案例、饵料配方,降低其他地区的研学成本;
人才共育:定期组织观测员、教师培训,培养专业的生态研学人才;
活动共办:每年联合举办 “跨区域生态研学大赛”,促进经验交流。
联盟推选江湾生态保护联盟为首届理事长单位,小满担任秘书长。小满接过联盟牌匾,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的信任!未来我们会带领联盟,把江湾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让更多孩子爱上自然!”
刘局长在仪式上宣布:“市生态环境局将每年拨款 50 万元,支持联盟开展研学活动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