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市的水坝鱼道设计已完成,正在施工,预计一个月后建成;
F 市的 “夏季补水计划” 已执行,洄游通道水位稳定在 1.5 米,鱼类通行顺畅;
G 市的非法捕捞巡逻频次增加,已查处 3 起非法捕捞行为,推广生态垂钓培训 5 场。
“整改情况很好,” 李师傅说,“所有问题都按计划推进,部分已完成整改,生态效果明显。咱们要建立‘整改回头看’机制,定期核查,避免问题反弹。”
核查组还发现,C 市的化肥减量措施执行不到位,总磷含量仍略高,便要求 C 市加快整改,一周内提交新的整改方案。C 市的代表当场承诺:“我们会增加有机肥推广力度,组织农户培训,确保总磷含量降至达标范围。”
组 4-6:五市远程验收组(各市代表 + 10 名验收人员 / 市)
五市的远程验收组同步开展工作,通过视频连线和数据平台,完成本地的标准验收。A 市的验收结果最好 —— 覆盖率 100%,数据准确率 96%,生态改善度 20%(鱼类数量比盛夏增加 18%,水质指标全部达标);B 市和 D 市紧随其后,C 市和 E 市因个别问题整改滞后,验收结果为 “基本合格”,需在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复核。
中午十二点,全省研学标准落地成效验收暂告一段落,验收组汇总结果:全省十市中,“优秀” 5 个(江湾、A 市、B 市、D 市、F 市),“基本合格” 3 个(C 市、E 市、G 市),“不合格” 2 个(H 市、I 市,主要因覆盖率低于 80%),综合合格率 80%。刘厅长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整体成效显着,证明江湾制定的标准科学可行;对不合格的市,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对优秀的市,要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协同成果巩固(江湾 + 周边五市联合开展,分三组推进)
组 1:跨市生态监测长效机制建立组(赵叔 + 30 名技术骨干,五市各 6 名)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四号验收点,制定跨市生态监测长效机制。机制包含三个核心内容:
监测常态化:江湾与五市每月开展 1 次联合监测,监测点固定(共 8 个),监测指标统一(COD、氨氮、总磷、鱼类数量、水温),数据实时上传跨区域平台;
数据共享化:建立 “全省生态数据共享库”,收录十市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支持数据对比、趋势分析和异常预警,供各市和专家团队使用;
预警及时化:平台设置 “生态异常预警阈值”(如 COD>25mg/L、鱼类数量减少 20%),触发预警后,自动推送至相关市的环保部门和研学团队,24 小时内响应处置。
技术骨干们还制定了监测人员培训计划 —— 每月开展 1 次线上培训,每季度开展 1 次线下实操培训,确保监测人员专业能力达标。D 市的马老师说:“这个机制解决了‘监测不持续、数据不互通、预警不及时’的问题,能长期巩固生态协同成果,值得在全省推广。”
组 2:跨市生态问题共治机制建立组(王师傅 + 30 名代表,五市各 6 名)
王师傅带着代表们在江湾五号验收点,建立跨市生态问题共治机制。机制明确:
问题分级:将生态问题分为 “一般问题”(如个别数据超标)、“较大问题”(如排污口轻度污染)、“重大问题”(如大面积污染、鱼类大量减少),不同级别问题对应不同的处置流程;
责任分工:一般问题由属地市负责处置,跨市共享经验;较大问题由相关市联合处置,江湾提供技术支持;重大问题上报省生态厅,组织十市协同处置;
处置时限:一般问题 7 天内处置完毕,较大问题 15 天内处置完毕,重大问题 30 天内制定处置方案,60 天内处置完毕,处置结果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代表们还成立了 “跨市生态共治委员会”,由江湾牵头,五市各派 1 名代表组成,每月召开 1 次会议,研究解决共治中的难点问题。E 市的代表说:“这个机制让跨市问题有了明确的处置路径,避免了‘互相推诿、处置拖延’,能真正实现‘问题共解、生态共护’。”
组 3:跨市生态成果共享机制建立组(小林 + 30 名代表,五市各 6 名)
小林带着代表们在江湾六号验收点,建立跨市生态成果共享机制。机制包含:
案例共享:每月收集十市的生态保护和研学实践案例,汇编成《全省生态成果案例集》,免费发放给社区、学校和生态机构;
技术共享:建立 “全省生态技术共享平台”,收录江湾的生态饵料制作、水草种植等技术,以及各市的创新技术,供各地免费学习使用;
活动共办:每年联合举办 “全省生态研学大赛”“跨市生态保护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升生态保护和研学水平。
代表们还决定,将江湾的《江湾钓鱼年鉴》升级为《全省生态研学年鉴》,收录十市的年度成果,每年出版 1 册,作为全省生态教育的参考资料。F 市的代表说:“成果共享能让各市少走弯路,共同进步,真正实现‘全域生态共美、研学共进’。”
下午四点,跨市生态协同成果巩固工作结束,形成《江湾 - 五市跨市生态协同长效机制》,包含监测、共治、共享三大机制和 15 项具体措施,刘厅长评价:“这是全省跨市生态协同的里程碑,要作为范本上报省厅,推动全省跨市生态保护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第三环节:校园研学品牌化培育(分三组开展)
组 1:特色社团孵化组(小满 + 20 名校园指导师,含 5 名专家)
小满带着指导师团队在江湾校园培育区,开展特色社团孵化工作。他们根据各校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为 30 个校园社团制定孵化方案:
江湾市实验小学:依托荷花塘资源,孵化 “荷花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