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青衣江湾,融雪顺着柳树枝条滴落,在地面汇成细碎的水洼。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数据中心的顶楼,望着远处缓缓流淌的江水 —— 水面上,几艘载着观测设备的小船正缓缓驶向核心监测区,船头的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醒目。他手里攥着的 “数字化平台 2.0 升级方案”,边角已被反复翻阅得有些卷曲,方案中 “AI 生态预测”“跨省数据互联” 等关键词,标注着江湾生态研学即将迈出的新步伐。
“陈叔!AI 预测模型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楼梯口传来小满急促的脚步声,少年手里拿着的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组复杂的数据曲线。“您看,基于过去三年的洄游数据,AI 能提前 15 天预测开江鱼的洄游时间和路线,误差不超过 2 天,” 小满指着曲线中红色的预测区间,“昨天咱们把 A 市、G 市的历史数据也导入模型,预测准确率还能保持在 92% 以上,以后十市的观测计划都能提前制定,不用再等冰融了才临时准备!”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查看模型对不同水域的预测细节 —— 江湾的开江鱼洄游峰值预计在正月十五前后,A 市湖泊因水温略低会推迟 3 天,G 市水库则因水深较深,洄游持续时间会比往年延长 5 天。“这个功能能解决大问题,” 他点头称赞,目光落在 “跨省数据接口” 模块上,“昨天跟江苏省的太湖生态站视频时,他们还问能不能接入咱们的平台,共享预测模型?”
“接口已经调试好了!” 小满点开平台的 “跨省互联” 板块,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太湖、鄱阳湖等跨省水域的名称,“咱们按照国家生态数据标准,重构了数据格式,现在不仅能接收他们的水质、鱼类数据,还能把 AI 预测结果同步过去。昨天太湖站已经上传了第一组冬季水质数据,COD 值 4.2mg/L,溶解氧 8.1mg/L,跟咱们的平台适配完全没问题。”
两人走进数据中心大厅时,里面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安装的服务器,机箱上闪烁的指示灯映着墙上的 “全国生态研学协作网络图”;李师傅在整理 “跨省观测培训手册”,手册里用中英双语标注着设备操作步骤;王奶奶推着装满姜枣奶茶的保温车,正给忙碌的工作人员分发杯子,车身上 “生态协作补给站” 的贴纸,让寒冷的室内多了几分暖意。
“守义、小满,安徽省的巢湖生态站刚发来消息,说他们想派 10 名技术人员来学习 AI 模型的使用,咱们得赶紧安排培训日程,”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屏幕上的跨省数据流向图,“还有湖北省的洪湖站,希望咱们帮他们搭建鱼类洄游监测模块,需要咱们派 2 名骨干过去指导。”
“培训我来安排,分线上和线下两批,线上先教基础操作,线下再做实操演练,” 小满一边在平台上登记跨省需求,一边回应,“洪湖站的指导任务,让小林和小周去,他们去年在 G 市水库的模块搭建经验丰富,正好能用上。”
陈守义走到 “全国研学示范基地” 申报材料区,拿起一份打印好的申报书 —— 里面详细记录了江湾三年来的生态成果:水质达标率从 80% 提升至 95%,鱼类种群数量增长 32%,研学覆盖人数超过 20 万人次,带动全省十市建立生态观测点 56 个。“申报材料还要补充跨省协作的案例,” 他对正在整理材料的王师傅说,“把跟太湖站共享预测模型、帮巢湖站培训人员的内容加上,这样更有说服力。”
王师傅点头应下,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 —— 有小满和太湖生态站工作人员视频调试接口的画面,有李师傅给巢湖技术人员讲解设备操作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成果展示中心体验 AI 预测功能的笑脸。“这些照片都能用上,” 她把照片插进申报书的对应位置,“昨天省生态厅的刘厅长还说,要是咱们能评上全国示范基地,今年会再拨 50 万元用于平台升级,支持咱们跟更多跨省水域合作。”
第一环节:数字化平台 2.0 版本升级与测试(分四组推进)
组 1:AI 生态预测模块开发组(小满 + 12 名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技术骨干在数据中心的核心机房,重点完善 AI 预测模型的功能细节。他们将全省十市过去五年的生态数据(水温、水质、鱼类数量、气象数据)全部导入模型,优化算法对 “极端天气影响” 的判断逻辑 —— 比如遇到倒春寒,模型会自动根据降温幅度调整洄游预测时间,降温每超过 5℃,预测时间推迟 1 天。
“之前模型对‘降水影响’的判断不够精准,” 技术骨干小李指着屏幕上的测试数据,“去年江湾春季降水比往年多 30%,模型预测的洄游路线偏差了 100 米,现在我们加入了‘降水量 - 水流速度’关联公式,偏差能缩小到 30 米以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江湾钓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