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
兽皮封被猛地扯开,沉重的竹简被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庄严感摊开在堆满诗稿的案几之上!简牍之上,是古朴苍劲的篆文,墨色深沉,记载着《山海经·大荒北经》的篇章:“…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
王翦的手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划过那些古老的字句,目光锐利如炬,仿佛要穿透竹简,直达上古的洪荒。“再看!”他指向另一段,“…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不死…”他一边快速阅览,一边用另一只手抓起一卷“雪涛笺”诗稿,将那上面被朱砂圈出的诗句与竹简上的原文进行着同步的、急速的比对。
“黑水汤汤,其源自长…”《黑水谣》中的句子。
“黑水出焉…西流注于…”《山海经》的原文。两者在描述河流走向时,那种跨越地域、物类的叙述节奏何其相似!
“祁连…雪覆巅…”《祁连雪》中的句子。
“敦薨之水西流…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山海经》原文。对山脉方位的描述,同样带着一种俯瞰大地的恢宏视角。
“关键在韵律!”王翦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拔高,带着洞穿迷雾的震撼,“看这些韵脚!‘焉’、‘隅’、‘泽’、‘滨’、‘前’…在《山海经》这种以记述为主、韵散结合的古老文献中,其行文并不严格遵循后世韵书,而是根据叙述的流畅性和地理的连贯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古朴、自由、甚至略显‘粗粝’的押韵风格!地域相邻、描述相关的字词,常常不拘一格地混押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洪荒时代的韵律感!”
他猛地将一卷诗稿拍在竹简旁:“而这些诗赋中所有不合常规的韵脚!其组合方式——阳韵与养韵混(藏-莽)、青韵与庚韵通(冥-庚)、先韵与仙韵合(渊-烟)——其内在的规律,其跨越韵部时的疏朗大气,与这《山海经》古本中自然流露的韵律风格…如出一辙!它们不是在乱押,而是在刻意模仿!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套用了《山海经》这部地理神话宝典所蕴含的、源自上古的原始韵律体系!”
书房内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石破天惊的发现震慑得几乎忘记了呼吸!赵国那些看似附庸风雅的文人,竟是以《山海经》这部承载着华夏最古老地理认知和神秘想象的典籍为蓝本,构建了一套绝妙的密码系统!他们将匈奴王庭及其周边的核心地理坐标,伪装在辞藻华美的边塞诗赋之中,通过那昂贵的、原料来自漠北草原的“雪涛笺”为载体,进行着跨越千里的隐秘传递!
“好一个‘邯郸纸贵’!”蒙恬一拳砸在案几上,指节发白,声音里充满了被愚弄的愤怒和后怕的冰冷,“满城风雅,纸醉金迷!谁能想到这靡靡之音,竟是刺向我大秦北疆的淬毒匕首!若非将军…我北疆危矣!”
“破译!”王翦的声音斩钉截铁,如同锻炉中迸射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他指向满案的“雪涛笺”诗稿,“集中所有标出异常韵脚的诗篇!将其中重复出现的关键地名——黑水、狼居胥、祁连、北海(瀚海)、焉支——以及所有异常韵脚,视为密码元素!依照《山海经》记述地理时‘某水出焉,流经某地,注入某泽,旁有某山’的方位逻辑和叙事链条,重新排列组合!我要这密码最终指向的…匈奴单于金帐的精确方位!”
【四:雪域杀机】
烛火在专注的消耗中摇曳不定,光影在幕僚们凝重而兴奋的脸上跳跃。笔尖在特制的帛书上疾速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竹简被反复翻阅比对,书页被快速捻动。时间的概念在破译的狂热中变得模糊,窗外的夜色由浓稠的墨黑渐渐稀释,东方天际泛起一层淡淡的青灰色。
“成了!”
一声带着巨大疲惫与极致兴奋的低吼,打破了书房内持续已久的、令人窒息的寂静!那名须发皆白的老幕僚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圆睁,双手因激动而剧烈颤抖着,将一张写满奇异文字和符号的帛书高高举起,如同献上最珍贵的战利品!
“将军!推演…推演出来了!”他声音嘶哑,却字字清晰,“我等…依照《山海经》古本记述地理之脉络,将这些密码元素重新编织…得此!”
王翦一步上前,接过那张犹带墨香的帛书。帛书之上,以古朴苍劲的笔法,模仿着《山海经》的叙述风格,“写”下了一段文字:
“黑水西注,绕狼居胥之阴,过祁连北麓,汇于北海之滨。其源发于焉支山阳,金帐立焉,龙气所钟。”
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心头!
黑水(匈奴境内重要河流)!
狼居胥山(匈奴圣山、祭祀之地)!
祁连山(匈奴与西羌交界之重要屏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风骨:王翦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