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玻璃穹顶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麻雀群的影子掠过屋顶时,像给这座银色建筑盖上了层流动的斑纹。青林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最外侧的几只麻雀突然振翅,喙部的透明膜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轨迹直指猎户座的方向——那里,搭载着三叶草种子的“雀鸟号”探测器正以第三宇宙速度飞行,透明膜基因改造的隔热层闪烁着与麻雀喙部同源的银光。
笔记本上的新邮戳仍在发烫。青林指尖抚过“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八个字,发现墨迹下隐约有层金属光泽,与恒温箱里“时间果实”的纹路同出一源。他翻开最新的观测记录,2028年6月28日的条目旁,不知何时多了行细小的批注:“当麻雀学会仰望星空,地球的进化便有了翅膀。”笔迹与2034年邮件里的动态文字如出一辙。
实验室的培养箱突然发出“咔嗒”轻响,与达尔文银表的走时声形成奇妙的和弦。青林走过去,发现最底层的培养皿里,三叶草的根系正穿透琼脂,在玻璃壁上画出螺旋的轨迹,每个螺距都精确对应着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换算值。根系缠绕的中心,枚麻雀羽毛正在分解,羽轴里的金属线游离出来,与根须编织成微型的太阳系模型,地球的位置嵌着粒会发光的种子。
“它们在模拟星际航行。”陈教授的声音带着惊叹,他刚从基因测序室回来,手里的报告显示三叶草的叶绿体已发生变异,能在紫外线下合成类金属物质,“就像古代航海家在沙滩上画航线,这些植物在用自己的身体推演宇宙。”
观测站的警报在此时转为柔和的蜂鸣。青林登录全球节点网络,发现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金属标本群正在进行“星际校准”——所有雀鸟标本的喙部指向都调整至火星当前的方位角,剑桥大学的三叶草基因库释放出与探测器相同频率的信号,纽约的麻雀栖息地则记录到持续十分钟的“告别鸣唱”,声波图谱在屏幕上展开,像条连接地球与火星的声波桥梁。
“是集体意识在传递信息。”青林突然明白,所谓的“观测者”从来不止人类。三叶草的基因、麻雀的行为、甚至金属标本的共振,都是这场宇宙对话的参与者。他调出探测器实时传回的数据,发现舱内的种子正以0.01%的日均速度发生变异,透明膜的滤孔直径调整至能过滤火星大气中的氧化铁颗粒。
暮色降临时,博物馆屋顶的麻雀群突然形成环形阵列。青林举起高倍望远镜,发现每只麻雀的透明膜上都映着不同的星图,组合起来恰好是探测器的预定航线。最中央的那只老麻雀——青林认得它,左翅有块褐色的斑纹——正用喙部轻啄玻璃,节奏与探测器的信号频率完全同步,像在给远行的同类发送摩尔斯电码。
“这是生命的本能。”陈教授望着环形阵列,“不需要复杂的理论,不需要精密的仪器,它们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理解宇宙。就像达尔文说的,自然的智慧远在人类之上。”
当天夜里,青林做了个清晰的梦。他站在2034年的火星基地,红色的沙地上,三叶草正从探测器的残骸中萌发,叶片的透明膜在两颗卫星的光线下闪烁。2034年的观测者走过来,递给青林片羽毛,羽轴里的金属线显示着段记忆:2028年的某个清晨,校园里的老麻雀衔着粒三叶草种子,飞进了观测站的通风口。
梦醒时,晨光正透过放大镜,在笔记本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青林翻开本子,发现昨夜的观测记录旁多了片褐色的羽毛——正是梦中那只老麻雀的尾羽,羽轴里的金属线在光线下展开,显露出探测器最新的坐标数据,比地面接收站的信息提前了三分钟。
“是量子纠缠。”陈教授看着羽毛的检测报告,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些生物体内的金属线形成了天然的量子信道,能超越时空传递信息。达尔文当年发现的‘时间花粉’,本质上是种生物量子载体!”
青林突然想起恒温箱里的“时间果实”。他打开箱子,发现果实表面的银色纹路已延伸至边缘,像颗即将破壳的宇宙蛋。果实顶端的嫩芽上,结着三粒新的种子,外壳分别呈现地球的蔚蓝、火星的赤红和猎户座的银白,种脐处的标记正是那枚“生命不息”的邮戳。
全球节点网络在此时推送了紧急消息:JPL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发现三叶草种子的变异方向与火星土壤中的某种古菌存在共生可能,但需要2028年的基因样本进行验证。消息末尾附着古菌的基因序列,青林对比后发现,其与校园麻雀肠道内的某种微生物有63%的相似度。
“生命的网络早就铺好了。”青林的手指在培养箱上轻敲,启动了麻雀微生物的提取程序,“地球的微生物,火星的古菌,三叶草的基因,麻雀的透明膜——它们在宇宙中各自演化,却在某个节点相遇,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