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决定不和匈奴和亲,我猜他们冬天可能会南下侵扰。要是能狠狠地打他们一次,就能让他们长时间不敢再来。想树立威望,最好在匈奴战马秋高膘肥、容易挑起战事的时候出击;如果匈奴来犯却不能重创他们,让他们得意地离开,以后就很难再制服他们了。”
晁错这个人严厉刚直,又苛刻严酷,但因为能言善辩,得到太子的赏识,太子府上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十二年(癸酉 年,公元前 168 年):
? 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毁了金堤,东郡紧急征发大量百姓去堵塞决口。
? 春天三月:朝廷下令废除关卡检查制度,百姓出行不再需要通行证。
晁错向汉文帝进谏说:“圣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会受冻挨饿,不是因为君主亲自耕种供给食物、亲自织布供给衣服,而是因为君主为百姓开辟了获取财富的途径。所以尧在位时有九年水灾,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受冻饿死的人,就是因为储备充足,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现在天下统一,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不比汤、禹时期少,又没有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可粮食储备却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还有没开发的潜力,百姓还有没发挥的余力,能种粮食的土地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四处游荡不务农的人也没有都回到农业生产中。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不会等有了美味的食物才吃。人一旦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冷。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没衣穿,就算是慈母也保不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的拥护呢?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和种桑养蚕,减轻赋税,增加粮食储备,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百姓就像水流,君主的政策引导决定他们的去向,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会选择方向。
珍珠、玉石、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可大家都看重它们,就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这些东西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就能走遍天下,不用担心饥寒。这就使得臣子容易背叛君主,百姓轻易离开家乡,盗贼受到诱惑,逃跑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而粮食、布匹、丝绸,从土地里生长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得靠人力去收获聚集,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搬不动,坏人也瞧不上,但一天没有粮食,饥寒就来了。所以明君看重五谷,轻视金玉。
现在五口之家的农户,至少有两人要服劳役,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一百亩地的收成不过一百石。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要砍柴,为官府做事,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酷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要操办亲友往来、吊唁死者、探望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孩子等事情。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紧急征收赋税,而且没有固定时间,早上刚下命令,晚上就可能改变。手里有粮食的农民,只能半价贱卖;没有粮食的,就只好借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田卖宅、卖儿卖女来偿还债务。而商人呢,大的囤积货物赚取加倍利润,小的摆摊贩卖,投机取巧,每天在城里游荡,趁着官府急需物资,把货物价格抬高几倍出售。所以这些商人男不耕地,女不织布,却穿华丽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没有农民的辛苦,却有丰厚的收入。他们凭借财富,和王侯交往,势力比官吏还大,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他们四处游玩,一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乘坐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缎。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当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百姓务农,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用粮食来换取奖赏或抵免刑罚。现在可以下令招募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缴纳的可以封爵位,也可以赎罪。这样一来,富人得到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也有了流通渠道。能拿出粮食换爵位的,都是有余粮的人。把他们多余的粮食拿来供官府使用,就可以减少贫苦百姓的赋税,这就是所谓的减少有余、补充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受益。现在的法令规定,百姓献出一匹战马,就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因为战马是国家重要的军事装备。神农氏曾说:‘就算有十仞高的石城,百步宽的护城河,百万士兵,但没有粮食,也守不住。’由此可见,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是政务的根本。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封爵,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和献马的功劳相比,差距太大了。爵位,是君主专有的,随口封授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土地能不断产出。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要是让天下人都向边塞缴纳粮食来换取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塞的粮食肯定会大量增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