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强调的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古今通义。现在各家学说不同,思想混乱,朝廷没法统一思想,制度变来变去,百姓都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禁止,不让它们和儒家学说一起发展,这样就能统一思想、明确法度,百姓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汉武帝觉得董仲舒说得好,让他做了江都相。会稽的庄助也因贤良对策出色,被汉武帝提拔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说:“这次举荐的贤良中,有些推崇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都不用他们。”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做博士,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学生们都很尊敬他。做江都相后,辅佐易王。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好勇,但董仲舒用礼义规范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仲舒。
这一年春天二月,朝廷大赦天下。还开始铸造三铢钱流通。夏天六月,丞相卫绾被免职。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汉武帝向来喜欢儒家学说,窦婴和田蚡也都爱好儒学,他们推荐代人赵绾做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做郎中令。赵绾奏请修建明堂,用来让诸侯朝见天子,还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公。秋天,汉武帝派人拿着束帛、玉璧,驾着四匹马拉的安车去迎接申公。申公到了京城,汉武帝询问治国安邦的方法。申公八十多岁了,只说:“治理国家不在于话说得多,关键是要切实去做。”当时汉武帝正喜欢文章辞藻,听了申公的回答,没说什么,但既然把人请来了,就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的官邸,一起商议修建明堂、天子巡视、修改历法、确定服色等事情。
这一年,内史宁成犯罪,被处以髡钳之刑(剃光头发、铁圈束颈)。
建元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年),冬天十月,淮南王刘安来京城朝见汉武帝。汉武帝因为刘安是长辈,又有才华,非常敬重他,每次设宴接见,两人交谈都到天黑才结束。
刘安向来和武安侯田蚡交好,他来京城时,田蚡到霸上迎接,对他说:“皇上还没立太子,您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又行仁义,天下人都知道。要是皇上哪天去世,除了您还能立谁为帝呢!”刘安听了十分高兴,送给田蚡很多金钱财物。
太皇窦太后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赵绾奏请汉武帝,以后政事不用向窦太后报告。窦太后大怒,说:“这是想再出现新垣平那样的人吗!”她暗中查出赵绾、王臧谋取私利的事,责备汉武帝。汉武帝只好废除修建明堂的事,之前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也都被废止。赵绾、王臧被交给官吏处置,两人都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被免职,申公因病免职回家。
当初,汉景帝因为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二千石的官职,就把石家称为“万石君”。石奋没什么学问,但恭敬谨慎无人能比。子孙做小吏回家拜见他,他一定穿着朝服接见,不直呼其名。子孙犯了错,他不直接责骂,而是坐在侧室,对着餐桌不吃饭。然后子孙们互相责备,由长辈带着,袒露上身去谢罪,保证改正,他才原谅。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就算是在家闲坐,他也一定戴着帽子。他守丧时,非常哀痛。子孙们遵循他的教导,都以孝顺谨慎在各郡国闻名。赵绾、王臧因儒学获罪后,窦太后认为儒者言辞多、实际行动少,而石家不说话却能身体力行,于是任命石奋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石建在汉武帝身边,有话要说时,会找没人的时候畅所欲言,言辞恳切;但在朝廷上,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汉武帝因此亲近他。石庆曾做太仆,为汉武帝驾车出行,汉武帝问车上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一匹一匹数完,才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在石家兄弟中算是最简略的了。
窦婴、田蚡被免职后,以列侯身份在家闲居。田蚡虽然没了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依然受汉武帝亲近宠幸,他多次议论政事,大多都有效果。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都离开窦婴,投奔到田蚡门下,田蚡也越来越骄横。
这一年春天二月丙戌初一,发生日食。三月乙未日,汉武帝任命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当初,堂邑侯陈午娶了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刘嫖。汉武帝能当上太子,刘嫖出了不少力,她把女儿嫁给汉武帝做太子妃,汉武帝即位后,太子妃成了陈皇后。刘嫖自恃有功,不断向汉武帝索取,汉武帝很厌烦。陈皇后骄横善妒,独占宠爱却一直没孩子,她花了九千万钱请医生,想生个孩子,可始终没能如愿。她也渐渐失宠。皇太后对汉武帝说:“你刚即位,大臣还没完全信服你,就急着修建明堂,太皇太后已经生气了。现在又得罪长公主,肯定会惹来更大的麻烦。女人都喜欢听好话,你要多注意啊!”于是汉武帝又对刘嫖和陈皇后稍微好了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