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十月辛巳朔日,皇帝下诏让太子每五天在光顺门内处理各部门上奏的事务,那些小事都委托太子裁决。
十二月庚子日,皇帝下诏更改明年的年号。
壬寅日,任命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攻打弓月部,援救于阗。
这一年,大食国攻打波斯、拂菻(东罗马帝国),将两国击败;又向南入侵婆罗门(古印度),吞并了各个胡人部落,拥有兵力四十多万。
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
春季正月甲子日,朝廷将云中都护府改名为单于大都护府,任命殷王李旭轮为单于大都护。
起初,李靖击败突厥后,将三百帐突厥人迁移到云中城,任命阿史德氏为他们的首领。到这时,该部落人口逐渐增多,阿史德氏前往朝廷,请求按照突厥的习俗立一位亲王为可汗来统领他们。皇帝召见他,对他说:“如今的可汗,就是古代的单于。”因此将云中都护府改名为单于大都护府,让殷王李旭轮遥领大都护之职。
二月戊子日,皇帝前往万年宫。
夏季四月壬子日,卫州刺史道孝王李元庆去世。
丙午日,魏州刺史郇公李孝协因贪污受贿获罪,被赐死。司宗卿陇西王李傅义等人上奏说,李孝协的父亲李叔良为国家战死,李孝协没有兄弟,恐怕会断绝子嗣。皇帝说:“法律是统一的,不能因亲疏而有所不同,如果伤害百姓,即使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李孝协有一个儿子,何必担心断绝祭祀呢!”李孝协最终在自己家中自尽。
五月戊申朔日,遂州刺史许悼王李孝去世。
乙卯日,朝廷在昆明的弄栋川设置姚州都督府。
秋季七月丁未朔日,皇帝下诏,定于麟德三年正月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八月丙子日,皇帝返回京师长安,前往旧时的住宅居住,停留了七天;壬午日,返回蓬莱宫。
丁亥日,任命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任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冬季十月庚辰日,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奏说:“臣观察留在百济的戍兵,疲惫瘦弱的居多,勇敢健壮的较少,衣服破旧,只想返回西边故乡,没有心思为国效力。臣问他们:‘从前在海西时,看到百姓人人自愿应募,争相想要从军,有的还请求自己置办衣物粮食,称之为“义征”,为什么如今士卒却这样呢?’他们都说:‘如今的官府和从前不同,人心也不一样了。从前东西征战,士兵为国捐躯,都会承蒙皇帝派遣使者吊唁祭祀,追赠官爵,有的还把死者的官爵转授给他的弟弟;凡是渡过辽海征战的,都赐勋级一级。自显庆五年以来,出征的士兵多次渡海,官府不记录他们的功劳,战死的人也无人过问。州县每次征调百姓当兵,那些年轻力壮且富裕的人,花钱行贿,都能逃避征召;贫穷的人即使年老体弱,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伍。不久前攻破百济及平壤的苦战中,当时将帅发号施令,许诺的功勋赏赐无所不有;等到返回西岸,只听说被枷锁囚禁、剥夺赏赐、取消勋级,还被州县官吏催逼勒索,无法生存,公私困苦,难以尽言。因此上次从海西出发时,就已经有逃亡或自残避役的人,并非到了海外才这样。此外,本来百姓是凭借征战获得的勋级为荣宠;但近年出征,都让勋官拉车服役,劳苦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百姓不愿从军,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臣又问:‘从前士卒留镇五年,尚且能够维持,如今你们才经过一年,为什么如此匮乏?’他们都说:‘当初离家时,官府只让准备一年的物资装备;如今已经两年了,还没有返回的日期。’臣检查士兵留存的衣物,今年冬天勉强可以应付,明年秋天以后,完全没有准备。陛下留兵海外,想要消灭高丽。百济、高丽向来相互勾结支援,倭国虽然遥远,也会相互呼应,如果没有镇兵,他们还会重新联合成一个国家。如今既需要派兵戍守,又要设置屯田,所依靠的是士卒同心同德,但众人有这样的想法,怎能指望成功!如果不进行改革,给予丰厚的慰劳,明确奖赏、严厉惩罚来鼓舞士气,只是像如今这样处置,恐怕军队疲惫衰老,难以建功。逆耳的忠言,或许没有人敢向陛下完全陈述,因此臣披肝沥胆,冒死上奏。”
皇帝深表赞同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率领军队渡海替换原来的镇兵,还下令让刘仁轨一同返回。刘仁轨对刘仁愿说:“国家孤军驻守海外,想要谋划攻取高丽,这件事并不容易。如今粮食还没有收割完毕,如果军吏和士卒一次性全部替换,将领也返回国内;夷人刚刚归服,人心尚未安定,必定会发生变乱。不如暂且留下旧兵,逐步收割粮食,置办物资粮草,分批遣送他们返回;将领暂且留下镇守安抚,不能返回。”刘仁愿说:“我之前返回海西,遭到很多谗言诽谤,说我多留士兵,图谋占据海东,几乎难逃灾祸。如今只知道按照敕令行事,怎敢擅自做主!”刘仁轨说:“臣子如果对国家有利,就应该知无不为,怎能顾虑个人安危!”于是上奏陈述利弊,请求亲自留下镇守海东。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任命扶馀隆为熊津都尉,让他招抚百济残余部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