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京城,空气粘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蝉鸣在浓密的槐树叶间嘶鸣,带着一种焦躁不安的尾音。这种闷热,似乎也渗透进了城市的脉搏,尤其是那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方寸之地——股市。
国家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临时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几条代表主要股指的曲线如同受惊的巨蟒,剧烈地上下翻腾,刺眼的红色(下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每一次向下的猛扎,都仿佛能听到指挥中心内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焦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
李玄策坐在椭圆会议桌的一端,位置并非主位,却自然地成为视线的焦点。他不再是国安部常务副部长,那身象征着具体执行职责的制服已换成了质地精良但款式简约的深灰色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方,一枚小小的、造型古朴的“寰宇”徽章若隐若现,那是他作为国家战略和地球发展战略智囊团首席顾问的新身份标识。他神色平静,目光深邃,像一泓深潭,映照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光影,却不起丝毫波澜。他端起面前的白瓷盖碗,轻轻拂去并不存在的浮沫,呷了一口温润的黄山毛峰,茶香在凝滞的空气中弥漫开一丝微不可察的宁静。杯盖与杯沿轻碰的脆响,在落针可闻的指挥中心里显得异常清晰,奇异地抚平了几分周围的躁动。
“……国际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持续动荡,恐慌情绪蔓延,热钱有加速外流迹象。更棘手的是,”一位负责宏观经济分析的官员声音带着干涩,“国内关于几家头部房企资金链紧张的传闻甚嚣尘上,市场担心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对银行体系和地方财政的冲击。恐慌性抛售已经形成踩踏效应,普通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
屏幕上,一条代表某大型房企债券价格的曲线,几乎是垂直下坠。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声。有人主张强力干预,直接入市托底;有人建议立刻出台严厉的行政命令禁止做空;也有人眉头紧锁,担心强力干预的后遗症。
李玄策放下茶碗,动作沉稳。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部委负责人、金融监管机构首脑和几位核心经济智囊,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纷扰的沉稳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猛火更易烧焦了菜。”他引用了最朴素的民间智慧,开场便定下了基调。“市场如潮汐,涨落本是常理。恐慌之下,尤需冷静。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手法、时机,缺一不可。金融稳定,重在疏导,而非蛮堵。”
他顿了顿,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点了点,仿佛在无形的棋盘上落子:
“当务之急,是‘稳预期、强信心、疏堵点’,三管齐下。”
“其一,稳预期。”他看向央行和财政部的负责人,“权威之声,贵在及时与透明。请会同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最清晰口径,发布关键经济数据、政策导向及风险应对预案。数据要扎实,解读要精准,让市场看到基本盘的稳固和决策层的定力。消除信息不对称,谣言便失了土壤。可考虑以答记者问或白皮书形式发布。”
“其二,强信心。”李玄策的目光转向几位经济学者和负责宣传协调的官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光有官方声音还不够,需要多元、有公信力的声音形成合力。组织一批立场客观、专业过硬的经济学家、知名企业家,特别是那些深耕实体经济、信誉卓着的企业家发声。谈谈中国制造的韧性,产业链的完整度,巨大的内需市场潜力,以及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动能。”他脑海中浮现出王铁柱那张憨厚而坚毅的脸,“比如,东北的王铁柱同志,他的特种钢厂从濒临倒闭到成为高端制造的核心供应商,他的故事本身,就是对实体经济韧性的最好诠释。他的声音,朴实,有力量,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信。”
“其三,疏堵点。”李玄策的目光最终落在那条暴跌的房企债券曲线上,眼神锐利起来,“恐慌的源头之一,在于对局部风险的过度放大。要精准拆弹,避免‘火烧连营’。请银保监、住建部牵头,会同相关地方政府,立即对传闻中压力最大的那几家房企进行深入、快速的评估。对于确实因短期流动性陷入困境、但项目优质、管理规范的企业,要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稳定市场神经。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要打在七寸上,避免大水漫灌,引发道德风险。”
他环视全场,总结道:“金融血脉,贵在畅通。恐慌如洪水,疏导为上。我们此刻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雷霆手段,而是润物无声的精准施策,是稳定市场、安定人心的定海神针。动作要快,但心要静,手要稳。”
李玄策的话语没有慷慨激昂,却像一副沉稳的药剂,注入了焦灼的会议室。他那份源于无数次危机处理历练出的定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治理智慧“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顺势而为”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气场。会议的方向迅速明晰,各部门负责人领命而去,指挥中心内虽然依旧忙碌,但那份无头苍蝇般的慌乱感已悄然褪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