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夜,被一种盛大节日前的独特气息浸染着。空气里仿佛漂浮着看不见的、细碎的金粉,千家万户的灯火比往日更亮、更暖,映照着窗棂上悄然悬挂的小小红旗,在晚风中轻颤。街头巷尾,节日彩灯勾勒出建筑的轮廓,流光溢彩,处处洋溢着一种按捺不住的喜庆与期待。然而,在这片祥和璀璨的灯火之下,在那些寻常人视线难以触及的角落与中枢,无数双眼睛正彻夜不眠,无数颗心弦正悄然绷紧。
城市深处,一栋没有明显标识、守卫森严的建筑内部,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巨大的指挥中心里,占据整面墙的屏幕矩阵无声地运行着。成百上千个监控画面如棋盘般排列,俯瞰着城市的主要路口、交通枢纽、庆典核心区域以及一些关键设施的实时景象。画面大多是流动的车灯、有序的行人、安静的广场,偶尔有巡逻警车的身影滑过。屏幕下方,一行行绿色的状态信息流水般滚动:“电网节点稳定”、“通信主干畅通”、“核心区域安检完成率100%”、“西疆方向数据流正常”……每一个跳跃的“正常”或“安全”字样,都像一枚小小的定心丸。
空气里弥漫着低沉的电子设备运行声和中央空调送风的微响。操作台前,穿着统一制服的技术人员们神情专注,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眼神紧盯着各自负责的监控区域和数据流。偶尔有低声的交流,简短而清晰:“三号备用链路测试完毕,冗余正常。”“南城观测点报告,无异常热源聚集。”“收到,继续加密某类特殊通信协议扫描频率。”
一个鬓角微白、面容刚毅的中年男人站在指挥席后方,背着手,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整个屏幕墙。他是老陈,李玄策当年在国安部担任常务副部长时的得力干将之一,如今已是这个重要节点的负责人。他的视线尤其停留在几个标注着“庆典核心区”的画面上,那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影像,在众多屏幕中显得格外庄严。他抬手看了看腕表,时间正一分一秒地滑向那个举国瞩目的时刻。他的眉头微微锁着,不是紧张,而是一种近乎苛刻的专注。他知道,此刻的平静,是无数人用看不见的努力换来的。他想起了老领导李玄策常挂在嘴边的话:“国之重器,守于无形。万籁俱寂时,正是弦满弓张刻。” 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和责任感在他眼底沉淀。他拿起内部通讯器,声音沉稳:“各单元注意,‘黎明’行动进入最后守望阶段。保持最高级别态势感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完毕。” 回应他的,是耳机里传来的一片短促而坚定的“收到”。
与此同时,在长安街沿线,靠近天安门广场的一个指定安保岗哨上,年轻的干警张磊正挺直腰板站立着。九月底的京城夜晚,风已经带了明显的凉意,吹在脸上像细小的冰针。他穿着厚实的执勤服,但站久了,寒意还是顺着裤管一点点往上爬,脚趾在靴子里冻得有些发麻。他下意识地搓了搓带着薄手套的手,又轻轻跺了跺脚,试图驱散那点僵硬。他刚参加工作不满两年,这是他第一次承担如此重大庆典的核心区域外围警戒任务。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前方那片璀璨的光海吸引。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巨大的国徽在强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广场上布置的花坛在夜色中勾勒出壮美的轮廓。那里,明天将汇聚世界的目光,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混合着初冬的寒气,在他年轻的胸膛里激荡。他想起警校毕业时在警徽下立下的誓言,想起出发前队长拍着他肩膀说的那句:“小张,咱们守的不仅是条街,是份心安。” 这心安,是给千千万万像他父母那样,此刻可能正坐在电视机前包饺子的普通人的。他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挺了挺有些酸痛的背脊,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专注地扫视着眼前经过的稀疏行人和车辆。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放过。他像一颗铆钉,将自己牢牢地“钉”在了这片灯火辉煌的背景板前,成为那宏大画卷边缘一道沉默而坚实的笔触。
城市的另一隅,远离喧嚣的市中心,一处格局方正、古树掩映的四合院里,则是另一番宁静而温馨的景象。这里是李玄策的家。
正房东屋的书房兼小客厅里,灯光柔和。方清墨正站在一张铺着白色厚绒布的熨衣板前,小心翼翼地熨烫着一套深色的、质地精良的中山装礼服。那是李玄策明天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庆典观礼时要穿的。熨斗的金属底板在湿润的蒸汽中划过衣料,发出轻微的“嗤嗤”声,带起一阵温热的、带着织物气息的水雾。她神情专注,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衣领、肩线、袖口……每一处褶皱都被她细致地抚平。灯光下,她眼角的细纹显得格外柔和,映照着对丈夫深沉内敛的关切。她偶尔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那里,城市的灯火在天际晕染开一片朦胧的光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