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常静徽抱着朱雄英随我巡视民生监察院。青瓦白墙的院子里,百姓们排着长队递交状纸,有农人控诉地主夺田,有匠人状告商队压价,甚至有女子递上状纸,说夫家私吞她的嫁妆田。常静徽忽然指着墙上的“四民平等图”,图中农工商兵并列,女子也能持筹计算:“殿下,您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就是让每个百姓都能挺直腰杆,像尧舜那样议国事?”
我望着一位老妇人用算筹在地上画着赋税公式——那是在天机工坊学的十进制算法,每道横杠代表一亩田,每个圆点代表一斗粮:“当年孟子说‘民为贵’,却没说如何让民贵。”我握住她粗糙的手,带她走向正在公示的《土地清册》,黄纸上用朱砂标着每户的田亩数,“如今我们让民贵有制——有田可耕,有税可议,有冤可诉,这便是《大明民主主义》的‘贵民之道’。”
常静徽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竟是她根据《大明民主主义》编的《女训新解》,竹简用红绳穿起,每片都刻着新解的“妇德”“妇功”:“我在‘妇功’篇加了‘女子可习算学、可议赋税’,在‘妇德’篇写了‘德者,得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竹简边缘,她用炭笔绘了个正在耕地的女子,旁边跟着握笔的孩童,身后是冒着炊烟的房屋,“将来雄英懂事了,我要让他知道,他的母妃不仅会绣花,还会算粮账、定国策。”
暮色中的应天府飘起细雪,民生监察院的灯笼次第亮起,映得“为民请命”的匾额通红。常静徽忽然指向远处的织工共济社,灯火通明的阁楼里传来算筹碰撞声,还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张大哥,你家今年织了十匹布,按‘物值相抵’,该换三石米还是四石麦?”“李大姐,工坊主又压价,咱们去民生监察院告他!”
雪片落在《大明民主主义》的封面上,我忽然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此刻,手中的书稿不再是穿越者的孤本,而是马皇后的手印、常静徽的竹简、百姓的算筹共同写成的变革之书。更鼓敲过三更,我独自来到宫墙之上,望着雪光中若隐若现的“耕者有其田”石碑,忽然听见城墙下传来隐隐的歌声,是织工们在唱新学的《均平歌》:
“一亩田,两亩田,耕者有田心自安;
三钱税,五钱税,累进税赋民不怨;
你织布,我耕田,物值相抵公道还;
女习算,男持枪,四民平等天下安……”
歌声穿过雪幕,惊起栖在城墙上的寒鸦,却惊不醒沉醉在变革中的应天城。常静徽不知何时来到我身边,怀里抱着朱雄英,孩子的襁褓上绣着小小的麦穗。她望着远处军屯的篝火,忽然轻声道:“殿下,您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不是就像这样,每个灶台都能冒起自家的烟,每个百姓都能算出自己的公道?”
我望着漫天飞雪,想起在22世纪的苏维埃国际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模型实验室里,第一次看见量子终端投影出的历史画面:巴黎公社的社员们举着红旗冲锋,苏联的农民在集体农庄收割,土地改革队员丈量田亩。此刻,这些画面与眼前的雪景重叠,而我们正在书写的,是属于大明的篇章——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名字,却处处是它的灵魂:让耕者有其田,让工者有其器,让弱者有其声,让天下有其公。
雪越下越大,常静徽忽然指着东南方,那里有火光通明——是天机工坊的匠人在连夜锻造丈量土地的铁尺。火光中,我仿佛看见无数双手在雪地里埋下种子,在砧上锻造希望,在算筹上计算未来。这便是《大明民主主义》的真谛: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落在每寸土地上的脚印,是握在每个百姓手中的算筹,是刻在每个匠人心中的公道。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