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小满,我对着青铜镜褪去绣着十二章纹的罗裙,月白水袖拂过案头《大明田亩清册》,朱砂标注的“藩王隐田率达六成”在烛火下刺目。马皇后亲手将半旧的黛青布衫递来,袖口还留着她当年在军营补衣时的针脚:“当年你父皇扮作盐商下扬州,被盐枭打断三根肋骨。如今你去应天十八县,须记住——百姓的苦,要从脚底的泥里抠出来。”她说话时,腕间的翡翠镯轻撞着案头的《皇明祖训》,那是她从凤阳带出来的唯一嫁妆,见证过无数次粮饷调配的深夜。
常静徽抱着刚满周岁的雄英掀帘而入,她竟换下了惯常的缠枝莲纹裙,着一身靛青短打,腰间算筹袋换成了粗布钱囊:“殿下,锦衣卫暗桩回报,溧水县李员外将永佃契改作‘活契’,佃户每亩多缴三斗‘改契银’。”她鬓角别着的木簪晃了晃,那是昨夜我教她编的农家式样,“我扮作棉商跟着商队走了三日,才知道所谓‘累进税’,到了地头竟成了按人头摊派。”她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算筹袋上的暗纹——那是她亲手绣的麦穗与算珠图案,象征着她对公平赋税的执念。
晨雾未散,我们的骡车已碾过青石板路。我摸着藏在发辫里的神经接驳笔残片,冰凉的金属硌着头皮——这是22世纪带来的唯一教具,此刻正贴着《资本论》残篇的德文手稿影印件。车窗外,城墙根下的流民正用观音土和着野菜煮粥,孩子的啼哭混着巡城兵的呵斥,与记忆中苏维埃大学课堂上的全息投影诡异地重叠。马皇后掀开窗帘一角,目光落在流民身上,指尖轻轻按在腹部——那里曾因战乱落下病根,却在此时更显柔软:“洪武三年大旱,我带着宫眷每日熬粥,却总有百姓说‘皇后的粥锅里,米香能传三里’。”
在溧水县边界,我们借宿于老佃户周大叔家。土坯房的梁上挂着三串瘪谷子,灶台上的陶碗底结着盐霜。周大婶往我手里塞了个菜团子,麦麸混着草根的涩味在舌尖蔓延:“贵人尝尝,这是新麦混着槐叶蒸的,比去年观音土饼强多喽。”她的指甲缝里嵌着紫黑色泥垢,那是被李府家丁用烙铁烫的印记。马皇后接过菜团子时,特意用袖口遮住自己保养得宜的手掌,却在触到周大婶粗糙的手指时,突然将她的手捧在掌心:“大姐这手,该是握犁把的,怎的满是伤?”
日头正午,我跟着周大叔下田。粗麻布鞋陷进泥里,犁铧在掌心磨出血泡。常静徽抱着雄英蹲在田埂上,用算筹在沙地上记录插秧速度:“按这个工时,佃户每日劳作十六个时辰,除去租税,余下粮食仅够维持基本生存——”她突然抬头,目光落在我磨破的手掌上,“这和《资本论》里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完全吻合。”说着,她从钱囊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册子,封面上用小楷写着《溧水县赋税实测录》,每一页都画满了算筹符号与数据表格,那是她三日夜宿商队马车时,借着月光记录的第一手资料。
暮色中,周大叔的儿子阿牛瘸着腿归来,裤脚染着暗红——那是被李府护院打伤的血迹。他从怀里掏出半张浸血的纸,是偷偷临摹的永佃契:“他们说长公主的契书是假的,真契要去县城花十两银子买。”纸上歪歪扭扭的“十两”二字,比田地里的稗草更刺目。马皇后接过契纸时,指尖划过纸上的血痕,突然轻声问:“阿牛可读过书?”少年摇摇头,她便不再说话,只是将契纸小心折好,收进袖中——那袖中还藏着她亲手写的《恤民十二则》,每一则都源自与百姓的亲口交谈。
深夜,马皇后派来的暗卫叩响柴门。常静徽借着豆油灯,用算筹摆出溧水县赋税模型:“表面按田亩征税,实则地主将税赋转嫁佃农,剥削率高达83%。”她指尖划过代表地主的红色算筹,“更关键的是,李员外私设公堂,佃户若抗租,便以‘妖人’罪名送官——这是封建权力与资本剥削的双重绞杀。”说话间,她忽然看向马皇后,“母后可记得,去年在应天见过的纺织娘?她们算不清工钱,便用口红在布帛上画圈计数——百姓不是不想算,是没人为他们撑开这把‘算筹伞’。”
我摸着神经接驳笔残片,突然想起在学院讲过的“超经济强制”:“马克思说,在封建制度下,直接生产者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剥削的基础。”折下一根棉枝,在地面画出阶级关系图,“李员外的‘改契银’‘看青钱’,本质是地租的变相增加,而私刑则是维持这种剥削的暴力工具。”马皇后盯着地上的图,突然用鞋底碾过代表地主的圆圈:“当年你父皇杀郭天叙,是因为他克扣军粮;如今这些地主克扣民粮,便是在杀天下的‘郭天叙’。”
周大婶突然扑通跪下,浑浊的泪水滴在我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贵人给评评理,我们按长公主的契书缴租,为啥还要挨打?是不是皇上身边有奸臣,把好经念歪了?”她的话像重锤,敲在《大明律》新订的“永佃制”条款上——那些用朱砂写在黄绫上的律法,此刻在土坯房的漏雨里显得如此苍白。常静徽慌忙扶起她,鬓间木簪滑落,露出耳后未褪的朱砂痣:“大婶,不是经歪了,是念经的人藏了私心。等我们把账算明了,让天下人都看着,谁还敢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