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我和朱静雯、常静徽再去皇宫食堂吃饭,刚进门就被西乡村的张奶奶拉住,她手里拿着张食堂的积分卡,卡上盖满了红章:“议事长您看!这是我来吃饭攒的积分,10个章能换份红烧肉打包,我攒了20个,要给重孙子换两份!”她身后跟着淄博府来的游客,手里举着烧烤专线的车票,说“在淄博吃了烧烤,特意来京北吃皇宫食堂,大明的公家单位对百姓是真亲”。
食堂的墙上新挂了块“民心留言板”,上面贴满了百姓的便签:“皇宫食堂的小龙虾超好吃,下次还来!——小王”“给师傅们点赞,排骨汤炖得太香了!——李奶奶”“希望各省都开这样的食堂,让百姓走到哪都能吃上好饭!——老张”……便签的颜色五颜六色,字迹歪歪扭扭,却像一朵朵开在墙上的花,透着最实在的欢喜。
傍晚,我站在皇宫的角楼上,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皇宫食堂的灯光和百姓家的灯光连成一片,炊烟从食堂的烟囱里升起,和街巷里的烟火气融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哪是宫墙内的,哪是宫墙外的。朱静雯走到我身边,手里拿着新修订的《公共资源共享条例》,条例里写着“各级府邸食堂、停车场、文化场馆等公共资源,应逐步向百姓开放,坚持‘便民、惠民、共享’原则”,扉页上印着马秀英的话:“皇家的日子,要过在百姓心里。”
“姑母,您看这条例怎么样?”朱静雯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我接过条例,晚风带着食堂的饭菜香吹过来,有红烧肉的甜,有小龙虾的辣,有光饼的麦香,还有奶茶的甜腻,这些味道混在一起,就是民心的味道。“很好,”我望着楼下陆续离开的百姓,他们的笑声被风吹得很远,“这才是‘民为邦本’最生动的样子——百姓能走进宫墙吃饭,能坐着‘自家公交’出行,能把公家的资源当成自家的,这心就齐了,日子就甜了。”
常静徽提着个食盒走过来,里面装着打包的炸猪脚和光饼:“给祖婆婆的小菜园送点吃的,告诉她咱们把她的话记在心里了,皇宫的食堂冒烟了,百姓的心里暖和了。”我们走到小菜园,把食盒放在老槐树下,槐树叶沙沙作响,像马秀英在笑着回应。
夜色渐深,皇宫食堂的灯还亮着,师傅们在收拾厨房,哼着《民生谣》:“官是百姓官,家是百姓家,同心同力种庄稼,共享好日子……”歌声里,我仿佛看到四大思想的光芒在闪烁:《大明民主主义》的平等,《韵澜思想》的改革,《秀英思想》的民心,《常静徽思想》的务实,都化作了这食堂里的烟火、街巷里的公交、百姓脸上的笑意,在均平二十六年的春天,长成了最蓬勃的模样。
我知道,开放食堂、公交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公共资源向百姓敞开大门,会有更多“皇宫食堂就是百姓的食堂”“公交车就是百姓的私家车”的温暖场景,因为我们始终记得:民心不是抽象的口号,是一粥一饭的烟火,是举手投足的便利,是宫墙内外连在一起的、热腾腾的生活。而这,就是对“民为邦本”最坚定的践行,是四大思想最温暖的延续。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