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中宗孝宣皇帝 五凤三年(丙寅年,公元前55年)
春季,正月,癸卯日(二十六日),博阳定侯丙吉去世。
·
班固评论说:古代制定名号,必定要取象类比,远的取法外物,近的取法自身。所以经典称君主为“元首”(头脑),臣子为“股肱”(大腿胳膊),表明他们是一个整体,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因此君臣相互匹配,是古今不变的常道,自然的趋势。就近观察汉朝的丞相,汉高祖开创基业,萧何、曹参功居首位;汉宣帝中兴汉朝,丙吉、魏相(亦为名相)有美名。那时官员升降有序,各种职事都治理得很好,公卿大多能称职,天下兴起礼让之风。考察他们的行事,难道是虚言吗!
·
二月,壬辰日,黄霸被任命为丞相。黄霸的才能擅长治理地方百姓,等到做了丞相,功绩名望反而不如治理郡县时显赫。当时京兆尹张敞家养的鹖雀(一种鸟)飞到了丞相府,黄霸以为是神雀(祥瑞),便商议准备上奏。张敞上奏弹劾黄霸说:“我看到丞相请中二千石官员、博士官会同各郡国来京汇报工作的长史、守丞(地方官),询问他们为民兴利除害、推行教化的措施,并要求他们逐条回答。汇报中,有百姓耕田让出田界的,男女分道行走,路不拾遗的,以及推举孝子、贞妇的为一类,优先上殿陈述;推举了但不知道具体人数的,排在其次;没有制定具体条规教令的排在最后。这些官员叩头谢丞相,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希望丞相能优先接见自己。长史、守丞回答时,我张敞家的鹖雀飞到了丞相府的屋顶上,丞相府中见到此鸟的有几百人。边郡来的官吏大多认识鹖雀,丞相问他们,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丞相与人商议后准备上奏说:‘臣询问上计长史、守丞推行教化的措施,上天就降下神雀作为报应。’后来知道是从我家飞来的,才作罢。各郡国来的官吏私下都嘲笑丞相仁厚有智谋,却轻易相信奇怪的现象。臣张敞不敢诋毁丞相,实在是担心群臣都不敢说明真相,而长史、守丞畏惧丞相的意旨,回到地方后抛开国家法令,各自制定私规,争相增加花样,使淳朴的风气变得浮薄,人们都做表面文章,有名无实,导致秩序动摇懈怠,严重的甚至会生出妖妄之事。假使京城长安地区先实行让田界、分道走、路不拾遗,其实对廉洁贪婪、贞节淫乱的行为并无实际益处,却以虚伪的做法领先于全国,这当然是不行的。即使各诸侯国先实行了,他们虚伪的名声超过了京城,也不是小事。汉朝承接前代的弊端,制定律令,就是为了劝善禁恶,条理详备,不可复加。应该命令显贵大臣明确告诫长史、守丞,回去转告各郡太守(二千石),推举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廉吏,务必要选对人;各郡处理政务都要以国家法令为准则,不得擅自制定条规教令;胆敢弄虚作假骗取名誉的,必定首先受到严惩,以正明是非好恶。”天子赞赏并采纳了张敞的意见,召见各郡国来京汇报的官吏,派侍中向他们传达皇帝的训示,如同张敞所建议的那样。黄霸深感惭愧。
·
另外,乐陵侯史高因为是外戚(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而在宫中担任侍中,地位尊贵显要,黄霸推荐史高可任太尉。宣帝派尚书召黄霸来责问说:“太尉一职废除很久了。宣明教化,通达民情,使监狱无冤案,城乡无盗贼,这才是你的职责。任命将相的事,是朕的责任。侍中、乐陵侯史高,是朕的亲近侍臣,朕对他非常了解,你为什么要超越职权来举荐他?”尚书令(尚书长官)当面接受丞相对答,黄霸摘下帽子谢罪,过了几天才了结此事。从此以后黄霸再也不敢有所请求。然而自汉朝建立以来,说到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以黄霸为第一。
三月,宣帝巡幸河东郡,祭祀后土神。减少全国的人口税;赦免死刑以下的罪犯。
六月,辛酉日,任命西河太守杜延年为御史大夫。设置西河、北地两郡的属国,用来安置投降的匈奴人。
广陵厉王刘胥让女巫李女须诅咒宣帝,祈求自己能做皇帝。事情被发觉,他用毒药毒死了女巫及宫女二十多人以灭口。公卿大臣请求诛杀刘胥。
·
汉宣帝中宗孝宣皇帝 五凤四年(丁卯年,公元前54年)
春季,刘胥自杀。
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派他的弟弟谷蠡王入朝侍奉(充当人质)。因为边境没有敌寇入侵,汉朝减少了戍边士兵十分之二。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年丰收,谷价低贱,农民获利减少。按旧例:每年从关东地区水运粮食四百万斛供应京师,需要役夫六万人。应该在三辅(京畿地区)、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就足够供应京师,这样可以省去关东地区漕运役夫的一半以上。”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耿寿昌又建议说:“命令边塞各郡都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储存(增价而籴),以利农民;在粮价高时减价卖出(减价而粜),这种粮仓名叫‘常平仓’。”百姓感到便利。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