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的冬日,因那方兴未艾的识字学堂,似乎驱散了几分寒意,多了些许不同往日的生气。偏院之中,虽仍有抓耳挠腮、笔墨横飞的窘态,但在魏徵一丝不苟的讲授与日渐实际的课程内容吸引下,军官们眉宇间的抵触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懵懂的求知与磨合后的微妙融洽。琅琅诵读声(尽管粗声粗气)与校场上的喊杀声,在这座新生势力的据点内,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然而,与此地的“有序”与“生机”截然相反,百里之外的武阳郡郡治贵乡城,却是一片愁云惨雾,惶惶不可终日。
郡守府邸内,炭火烧得再旺,也驱不散太守与郡丞元宝藏心头的彻骨寒意。尽管高鉴如何封锁消息,但毕竟两城距离近。几日前,魏县一夜易帜、落入“高鉴贼伙”之手的消息传来,已如当头一棒,打得他们晕头转向。随后,派出的精干斥候带回的情报,更是雪上加霜,几乎让他们绝望。
“多少?你再说一遍?!”元宝藏猛地从坐榻上站起,声音因惊惧而尖利,死死盯着跪在堂下、风尘仆仆的斥候队正。
那队正汗透重衣,头埋得更低,声音带着颤抖:“回……回府君、郡丞,卑职等潜伏魏县外围山林三日,日夜观察。只见……只见贼兵队伍,源源不断自南方开来,进入魏县!旗号虽杂,但人人皆披甲执锐,队伍严整,绝非寻常流寇!观其队列长度与营寨炊烟规模,恐……恐不下五万之巨!且装备精良,远胜郡兵!”
“五万?!装备精良?!”武阳郡太守面如死灰,手中捧着的暖炉“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炭火滚落,灼烧了名贵的地毯也浑然不觉。他喃喃道,“这……这高鉴不是新败于高鸡泊,仓皇南窜的残寇么?何来这许多兵马甲胄?莫非……莫非他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厅堂内蔓延。五万精锐!这个数字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武阳郡全部兵力凑起来也不过两千余,还多是未经战阵的新兵羸卒,如何抵挡这雷霆万钧之势?魏县距贵乡,骑兵一日可至!
“快!快!”元宝藏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声音急促地对身旁的心腹吼道,“立刻起草文书,六百里加急!呈报太仆卿杨义臣杨公!陈述魏县之危,河北之患,恳请杨公速发大军,南下剿贼,迟则……迟则河北南部尽陷矣!”
他此刻无比怀念那位刚刚踏平高鸡泊、威震河北的老帅。唯有杨义臣的赫赫兵威,方能震慑甚至剿灭这骤然膨胀的“高鉴”集团。
信使带着沉甸甸的、几乎承载着武阳郡全部希望的求援信,连夜冲出贵乡城门,向着北方杨义臣大营可能的驻扎地飞驰而去。
然而,这信使出发不过两日,一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噩耗,竟以比官方驿马更快的速度,通过商旅、流民乃至某些隐秘渠道,如同狂风般卷过了黄河两岸,也传到了焦灼等待的贵乡——
皇帝杨广,下诏紧急召回太仆卿、河北讨捕大使杨义臣!并……并解散其麾下大部精锐,放归原籍!
消息传来,郡守府内,正强打精神商议防务的太守与元宝藏,如遭雷击,僵立当场。
“不……不可能!这绝不可能!”元宝藏失态地大吼,一把揪住前来报信的司马的衣襟,“杨公刚刚立下不世之功,平定张金称,踏破高鸡泊,正宜挟大胜之威,扫清河北余孽!陛下……陛下怎会在此刻自毁长城?!”
那司马脸色惨白,带着哭腔道:“府君,千真万确啊!据说……据说是因杨公威名太盛,拥兵过重,引起朝中某些人的猜忌,向陛下进了谗言……陛下他……他就信了!”
“猜忌……谗言……自毁长城……”太守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身体晃了晃,猛地喷出一口鲜血,仰天栽倒,嘶声力竭地哀嚎:“昏君!昏君误国啊——!” 声音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与悲凉。
元宝藏也踉跄后退,撞在案几上,杯盘狼藉。他双目失神,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那支本可力挽狂澜的精锐之师,正在皇权的荒唐意志下无奈解散、烟消云散。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了。没有了杨义臣的威慑,这河北,还有谁能制衡即将席卷而来的各路枭雄?高鉴的五万“大军”(他们已深信不疑),下一刻是否就会兵临贵乡城下?
一种大厦将倾、无力回天的末日气息,笼罩了整个贵乡城。
原来在千里之外的江都离宫,笼罩在一片虚妄的祥和与奢靡之中。
内史侍郎虞世基,这位深得帝心、长于逢迎的权臣,精准地把握着隋帝杨广的脉搏。他知道,这位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陛下,早已厌倦了各地的坏消息,只想听到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颂歌。于是,他将“报喜不报忧”发挥到了极致。
各地将领、郡县送来的告急、求援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入他的值房。然而,这些关乎帝国存亡的警讯,大多被他不动声色地压下、或是肆意篡改、抑损其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山河鉴:隋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