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光、何武上奏说:宗庙的毁坏次序应当按时确定,请与群臣一起商议。商议完之后,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一致认为:孝武皇帝虽然有功绩,但是亲缘已尽,应当毁庙。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却提议说:《礼记》规定,天子有七庙。七是正法之数,是固定的,而宗庙不在此数中,因此宗庙是个变数。如果有功德就立宗庙,而且还不能预先设定数目。臣愚以为孝武皇帝的功绩是如此的伟大,孝宣皇帝又是如此的尊崇他,所以不应当毁庙。哀帝看了他们的提议,就下诏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提议可行。
何武的后母在蜀郡居住,何武就派官吏前去去迎接她;结果遇到成帝驾崩的时候,官吏担心路上会有盗贼出没,于是后母就留在了蜀郡。这时有人讥讽何武侍奉母亲不够尽心,而哀帝此时也想更换大臣,于是就在冬季十月,下诏免去了何武的官职,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封国。癸酉日,哀帝就任命师丹为大司空。师丹看到哀帝多次改变成帝制定的政策,就上书说:臣听说古代在丧期不言政事,政事全部由冢宰代理,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政策。如今先帝的灵柩还在堂上,而官爵却授予了臣等以及亲属,让我们都得到了尊宠,陛下封舅舅为阳安侯,而且皇后的尊号尚未确定,就预先封她的父亲为孔乡侯;还罢免了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朝廷的诏书接连下达,政事变动频繁,仓促而没有章法。臣即使不能明确陈述其中的大义,也不能坚决辞让爵位,只是随波逐流地接受了封侯,增加了陛下的过失。近来郡国多次发生地震和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日月不明,五星失序,这都是朝廷举措失当、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混乱的征兆啊。
臣私下认为,人若是没有子嗣,即使年过六七十岁,仍然会广泛的寻求子嗣。孝成皇帝深知天命,洞察至德,壮年时克制自己,立陛下为继承人。可是先帝突然去世,现在由陛下继位,如今四海安宁,百姓无忧,这是先帝的圣德,是符合天意和人事的功绩。臣听说‘天威不违颜咫尺’,希望陛下能够深思先帝立您为继承人的用意,努力克制自己,身体力行,以观察群臣的顺从和教化。天下是陛下的家,亲近的人何愁不富贵,所以不应该如此仓促行事,这样国运不会长久的!师丹的多次上书,言辞那是相当的恳切直率。
傅太后的侄子傅迁在哀帝身边侍奉,他的行为尤其奸邪,哀帝十分的厌恶他,就免去了他的官职,并把他遣送回了原籍。傅太后听说后怒不可遏,哀帝不得已,又留下了傅迁。这时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这份诏书前后矛盾,让天下人都很疑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臣请求将傅迁遣送回原籍,以消除朝中的奸党。但是迫于傅太后的压力,最终还是没能把他遣送回国,而且又让他担任了侍中,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时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为扬我大汉国威,冒死征战,雪洗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不受约束的异域君主,擒获了万里之外的强敌,这样的功绩实在无人能比!所以先帝不仅嘉奖他们,还下诏宣扬他们的功绩,并为此更改了年号,用来警示后世。当时,南郡献上了白虎,边境也没有警示。这时恰逢先帝病重,但是仍然对此念念不忘,并多次派尚书责问丞相,催促他们为甘延寿、陈汤建立功勋,唯独丞相匡衡排挤他们,最终只封了甘延寿、陈汤几百户的封地,这是让功臣战士失望的原因。孝成皇帝继承了基业,凭借着朝廷征伐的威势,没有发动战争,此时国家无事,而朝中却出现了奸邪的大臣,企图专权,排挤有功之臣,使得陈汤蒙冤被囚,不能自辩,最终无罪被弃。如今敦煌正处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以往威名赫赫的功臣,转眼间就身陷囹圄,又被郅支的遗民嘲笑,这实在很可悲啊!至今出使外国的使者,没有一个不提及郅支的被诛以宣扬汉朝的强盛。借助别人的功绩来威慑敌人,却抛弃功臣以满足谗言,岂不令人痛心?更况且平安之后还不忘危险的时候,兴盛的时候必然会考虑衰落的时机,如今国家既没有文帝多年节俭积累的财富,也没有武帝时期的英勇将领,唯独有一个陈汤可以使用!即使他生不逢时,也希望国家能够追录他的功绩,封表他的坟墓,以激励后人。陈汤有幸生在圣世,但是却没有享受长久的功绩,皇帝就听信奸臣的谗言,把他驱逐流放,让他无处安身。而那些远见之士都会通过计算,认为陈汤的功绩世代难及,而他的过错却是人之常情,陈汤尚且如此,即使再有人破骨露骸,仍然会被谗言所困,被嫉妒之臣所束缚。这是臣为国家深感忧虑的原因。奏书呈上后,哀帝就召回了陈汤,陈汤最终在长安去世。
公元前6年的春季正月,北地郡落下了十六颗陨石,随后朝廷就下诏大赦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