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大明朝的宣德皇帝啊,别的嗜好没有,偏偏就爱看那蛐蛐相斗。您想啊,皇帝老儿这一喜欢可不得了,下边的官员还不可着劲儿地巴结?
于是乎,一道圣旨传下来,要在全国征收上等蛐蛐。这可就苦了老百姓喽!
且说那陕西华阴县,本不是产蛐蛐的地方。可偏偏有个县太爷,一心想往上爬,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只蛐蛐,献给了上司。
您猜怎么着?那蛐蛐在斗盆里是左冲右突,所向披靡!上司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华阴县每年都要进贡上等蛐蛐!
这县太爷回到衙门,一拍惊堂木:来人啊!把各乡的里正都给本官传来!
列位,这是个什么官儿?说白了就是替官府跑腿的差事,平日里催粮要款,都是他们的事儿。可这回要征收蛐蛐,可把里正们给难住了。
再说那市井之中,也有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捉蛐蛐倒是一把好手。他们捉到好蛐蛐,就关在笼子里好生喂养,把价格抬得老高,当成奇货可居的宝贝。
更可恨的是那些衙门里的差役,借着征收蛐蛐的名头,变着法儿地敲诈百姓。每征收一只蛐蛐,就要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您说这叫什么世道?
闲话少叙,咱们单表一人。这人姓成,单名一个字,是个读书人。从十五岁开始考秀才,考了十几年还是个童生。这人呐,是个老实疙瘩,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那些狡猾的差役一看:嘿,这不是现成的替罪羊吗?就把他报上去当了里正。
成名急得团团转,四处托人求情,想把这份差事给推了。可那些差役早就串通好了,任他如何周旋,就是推脱不掉。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光景,他那点微薄的家产就赔了个精光。
恰在此时,上头又来了公文:限期征收上等蛐蛐!
成名是左右为难:向百姓摊派吧,他于心不忍;自己赔偿吧,又囊中羞涩。急得他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真想一死了之。
他妻子劝道:相公啊,死有什么用?不如你自己去捉捉看,说不定老天开眼,能让咱们捉到一只好的呢?
成名一想,也是这个理儿。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提着竹筒、丝笼出了门。
诸位可以想象:一个文弱书生,大清早就在断壁残垣、荒草丛里翻石头、掏土洞。那真是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耳朵竖得比兔子还高。可一连十几天,连个像样的蛐蛐影儿都没见着。
县官可不管这些,到期交不上蛐蛐,就把成名拖到堂上,噼里啪啦打了一百大板!打得他是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连路都走不了了。躺在床上,只能唉声叹气。
正在这走投无路之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据说能未卜先知。成名的妻子一听,赶紧凑了些香火钱,前去问卜。
到了那里一看,好家伙!求神问卜的少女老妇挤满了屋子。巫婆坐在帘子后面,嘴唇一动一动,不知在念些什么。求卜的人都在外面恭恭敬敬地站着。
不一会儿,帘子里飞出一张纸片,上面写的就是求卜者想问的事,竟然分毫不差!
轮到成名的妻子,她焚香跪拜之后,约莫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帘子里又飞出一张纸。拾起来一看,咦?不是字,是一幅画!
但见画中:殿阁巍峨,像是寺庙;殿后小山之下,怪石嶙峋,荆棘丛生;一只青麻头蛐蛐正伏在那里;旁边还有一只癞蛤蟆,作势欲跳。
成名的妻子看不明白,但见画上有蛐蛐,知道必有用意,便揣在怀里,回家交给成名。
成名对着这幅画是左看右看,忽然一拍大腿:莫不是指点我到哪里去捉蛐蛐?
再仔细一看,这画中的景致,可不就是村东头的大佛阁吗?
他也顾不得伤痛了,挣扎着爬起来,拄着拐杖,拿着画,一瘸一拐地往大佛阁走去。
到了庙后,果然看见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沿着坟茔往前走,但见石块排列,俨然如画。他在草丛里边走边听,聚精会神,恨不得把眼珠子都瞪出来。
可是找了半天,连个蛐蛐叫都没听见。正在失望之际,忽然的一声,一只癞蛤蟆跳了过去!
成名心中一动:这不和画上一样吗?急忙追去。那癞蛤蟆三跳两跳,钻进了草丛。他拨开草丛仔细寻找,果然看见一只蛐蛐趴在棘根底下!
他急忙伸手去扑,那蛐蛐地跳进了石缝。用草尖去逗,它不出来;取来清水灌进石缝,它才跳将出来!
好一只蛐蛐!但见它:个头硕大,尾巴修长,青项金翅,神采飞扬!成名喜不自胜,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如获至宝般带回家中。
全家人如同得了稀世珍宝,把蛐蛐养在盆里,用蟹肉、栗子粉精心喂养,只等限期一到,就交到官府。
可是啊,天有不测风云!
成名有个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盖想要看个究竟。谁知那蛐蛐地跳了出来!孩子慌忙去扑,手重了些,等捉到时,那蛐蛐已经腿断腹破,一命呜呼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20xs.org)聊斋志异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