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太极殿中,汇聚了大唐皇室之外最具权势的一群人——有品阶尊崇的国公、郡公,有权倾朝野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部尚书,亦有前途无量的翰林学士、谏官大夫。其中固然未必人人精明,但总有目光如炬者。人心叵测,经筵上这看似简单的一幕,足以引发无数种解读。
有人认为,永嘉长公主殿下秉性严正,凌舍人确有过失,撞到了刀口上——抱此单纯想法者,在这朝堂之上堪称凤毛麟角,几可列为保护对象。
多数人看来,定是凌舍人在何处开罪了长公主,故而招致此番敲打。更有人赞叹:永嘉殿下不愧为贤德之人!报复一介七品小官,并未动用罢官、抄家、流放之类酷烈手段,仅是如此不痛不痒的申饬,真乃不因私废公的明主风范。
实则不得不承认,若永嘉长公主并非天潢贵胄,或无资格入殿听讲,单凭她以几处疏漏便大作文章的行径,只怕要落个“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评价。世道如此,史笔亦有“为尊者讳”的规矩。
另有善谋者暗忖:凌舍人确然得罪了殿下,殿下此举意在公开表明态度。自然会有欲讨好长公主者,主动去做那些殿下碍于名声不便亲自出手之事,譬如罗织罪名。但是否要亲自下场,还是唆使他人为之,尚需权衡。
而另有一小部分深谙朝局者,则持第三种解读:此事绝非简单的“得罪与报复”这般表象。在他们听来,前面的罚俸申斥如同儿戏,可置之一笑,唯独最后那句看似随意的“许入太极殿东厢读书”,方是重中之重!
太极殿虽非秘书省、弘文馆这类藏书重地,但作为天子常朝、听政之所,其殿外东厢亦存有大量典籍,供天子御览。且东厢设有中书舍人轮值,专司为天子缮写、整理书册。凌舍人本身便是中书舍人,允其入东厢读书,寓意深长。
虽未明言令凌云改直东厢,但焉知不是一种试探?或许凌舍人读着读着,便顺势成了东厢的直舍人。掌“分署文书”之责的中书舍人,在何处入直,意义截然不同——是在中书省衙署,还是在天子便殿之侧,其象征意味与政治影响力,判若云泥。
殿中有寥寥数人知晓,前番永嘉长公主曾有意将“分署文书”之权揽入掌控。与诸相相邻而立的崔尚书更知,长公主曾欲直接将凌云改直太极殿东厢,却被凌云巧妙化解。今日莫非是旧事重提?然许尚书疑惑的是,殿下今日有何倚仗?
实则,尚有第四种难登大雅之堂的猜想。昨夜纵酒狂欢、试图接受现实的驸马,此刻心中嘀咕:这对胆大包天的男女,莫非是在唱双簧,欲在宫中寻一幽会之所?越想越觉可能……寻常情况下,长公主难入中书省,凌云亦难逾徽猷门。纵可,亦太过惹眼。而太极殿东厢,恰处二者之间,屋舍众多,人员不杂,位置绝佳,实乃……密会之理想场所。
然无论他人如何作想,处于漩涡中心的凌舍人,此刻尚沉浸在遭遇“背弃”的郁结之中。想他凌云,凭借不俗才具与几分洒脱气质,在仕途与情场上向来顺遂。即便缘尽分手,亦多在对方心中留有几分余韵。可屏风后那位殿下,未免太过冷酷无情!弃之如敝屣,仿佛他不值一丝留恋。只能说,涉及男性尊严,素来豁达的凌云也难免钻了牛角尖……忘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理。他甚至还幻想着能从殿下权势中分一杯羹,譬如为未来的儿子谋个千牛备身之类的勋官……
沈大爷与崔尚书交换一个眼神,沈大爷便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不妥。太极殿东厢乃御前藏书重地,人臣岂可轻易涉足?恐有泄露禁中机密之虞,徒惹朝堂纷扰。凌舍人若欲进学,于家中苦读即可。”
身为御史台长官,沈御史分量十足,所言亦不无道理。此举亦震慑了某些欲借打压凌云讨好长公主的宵小之辈,令其噤声。
永嘉长公主却毫不示弱,于屏风后针锋相对:“沈御史多虑了。陛下机要文书皆存于殿内密室,外间东厢不过寻常典籍,谈何泄露机密?凌舍人既为经筵读书官,欲求学问精进,御前藏书正是最佳去处。”
与大臣辩论,言辞犀利,不落下风,果是先帝看重的女中豪杰……凌云首次见长公主与朝臣交锋,一时忘了自身尴尬,暗暗称奇。
正思忖间,长公主话锋一转,矛头直指凌云:“凌舍人,莫非以为家中藏书,堪比天禄、石渠?既任读书官,岂可不思进取?”
经沈御史与长公主一番对答,凌云已从“魅力受挫”的情绪中回过神来。闻此问,心下了然,这是逼他表态了。
正值对长公主满腹怨气,凌云张口便欲拒绝。却听屏风后又传来诗句:“本宫昨夜偶得两句,请凌舍人斧正:瓜圆欲滴斧劈谁,引得仙人五指落。”
殿中众人皆感莫名,不解长公主何以在此场合吟此诗句。然凌云听懂了!他那两瓣尊臀便是“瓜圆欲滴”,长公主的“九阴白骨爪”正是“仙人五指落”!此乃再明显不过的威胁!凌云顿觉一股寒意自尾椎升起,已到嘴边的拒绝之言,硬生生咽了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衙役凌云志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衙役凌云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