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刘星海教授果然雷厉风行。
材料系汤渺副教授带着两位师兄师姐,加入了联合课题组。
他们的到来,为攻坚“压胚-原位还原烧结”工艺注入了专业的材料科学力量。
汤副教授一到基地便扎进了材料实验室,与赵老师、钱师姐等人反复研讨陶瓷粉体的配方、粒度分布、烧结助剂的选择,以及如何与氧化铜-碳粉体系实现更好的兼容与共烧。
两位学长则迅速承担起具体的实验任务,球磨、筛分、压片、烧结、测试……
一系列繁琐而精密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与此同时,“全流程自动化”项目在理论组、工程组、联合调试组的高效协同下,势如破竹。
沈青云团队展现出的理论深度与系统化思维,如同给项目装上了“大脑”,许多之前困扰团队许久的控制模型瑕疵、动态响应迟滞问题,被一一修正、优化。
工程组在赵老师、钱工、孙工的带领下,将“理论图纸”飞速转化为车间里的实体部件。
而吕辰和王卫国领导的联合调试组,则如同灵敏的“神经系统”,确保着“大脑”的指令与“四肢”的动作精准同步。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转眼已至四月初。
春寒料峭,但实践基地车间里却热火朝天。
这一天,注定要被铭记。
那台由废旧部件拼凑、堪称“百衲衣”的老旧生产线,经过连日的精细调试,终于迎来了首次全流程、不间断的模拟生产运行测试。
从“轧制线自动供料与对中系统”将模拟钢坯精准送入轧机开始,到“在线自动矫直与平整系统”将其驯服得平整如镜,再到“飞剪定尺系统”利落地将其剪切为预设尺寸,紧接着“成品板材自动喷码与分级系统”为其打上清晰的标识并完成分级,最后经由输送链运至成品区……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几乎无需人工直接干预。
只有设备运行的低沉轰鸣、继电器吸合的清脆声响、以及气动元件动作的“嗤嗤”声,交织成一曲独属于工业自动化的雄浑乐章。
当第一块完全由这套自动化系统产出的、规格标准、喷码清晰的成品板材最终落在指定位置时,车间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随即,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掌声猛地爆发出来,几乎要掀翻屋顶!
成功了!尽管这条作为试验田的老旧生产线本身故障率依然不低,需要时不时“敲打”一下才能继续工作,但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全流程自动化”这条路,走通了!
这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的成功,更是“厂校合作”这颗种子,结出的第一颗果实!
它雄辩地宣告,中国工业自动化,在封锁与匮乏中,凭借自身的努力,已经蹚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并且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首轮测试圆满成功的兴奋过后,是更加繁重的验证与优化工作。
团队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连轴转,收集数据、分析瓶颈、微调参数、加固薄弱环节。
牛大群等老师傅带着张涛等青工,几乎以车间为家,靠着经验和对设备“脾性”的熟悉,一次次将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
吕辰看着牛师傅又一次侧耳贴近飞剪的传动箱,凝神细听片刻后,果断示意停机检修,果然发现了一个轴承磨损的迹象,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停机事故。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吕辰。
欣喜于成功的同时,一个念头愈发清晰。
老师傅的经验是无价之宝,但也是不可复制的。
如何将这种“听音辨症”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可传承、可量化、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技术手段?
几天后,实践基地的会议室里,联合课题组召开了阶段总结和工作推进会。
刘星海教授、沈青云、赵老师、张老师、汤渺副教授、钱工、孙工等核心成员济济一堂。
墙上挂满了最新的数据图表、系统框线和改造方案草图。
会议气氛热烈而务实,各位负责人依次汇报中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飞剪在极限速度下的稳定性还需加强、矫直机某处液压回路存在轻微渗漏、喷码机在连续工作时字符偶尔会出现拖影……
每一个问题都被提出,经过激烈而高效的辩论,敲定解决方案,并由刘教授或沈青云从理论或系统层面进行点评和提升。
汤渺副教授也带来了材料研究方面的好消息:“经过多轮实验,我们在陶瓷基体材料的配方上取得了一定进展。采用特定比例的滑石粉和氧化铝,辅以微量的烧结助剂,初步烧结石英相结构更均匀,强度有所提升,与后续‘原位还原’过程的兼容性也更好。当然,氧化铜与碳粉的配比、混合均匀度,仍是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重点。”
关于核心设备自制电炉、氧化炉以及重中之重“轧胚机”的设计方案,与会者也进行了深入讨论。
轧胚机的对辊精度、压力控制、送料均匀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最终决定由精仪系和机械系联合成立一个专项小组,优先攻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