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后的参仙古医堂飘着新晒的陈皮香,梁大宽正给内空间的茯苓田引灵泉,百会穴内的土行脉突然泛起金红色涟漪。人参精的五缕须子绷直如琴弦,尾端金光凝成朱雀状,对着西南方疯狂震颤:“小友小友!峨眉山在‘冒’火麒麟呢!那里的川黄连正从青苔底下拱金爪,根茎像老鸡爪,断面黄得赛蜂蜜,专灭中焦的‘湿热火毒’!”
神识沉入1000平方公里的内空间,立体药国的西南区域渐渐显形:峨眉山海拔1500米的幽谷中,腐殖土与苔藓交织的阴湿处,几簇披针形绿叶从石缝钻出,叶片边缘呈刺状锯齿,如翡翠雕成的火焰;下方的根茎呈簇状分枝,形如鸡爪,表面粗糙有结节,断面鲜黄如蜜蜡,髓部红棕色如琥珀,正是川黄连“鸡爪连,过桥短,断面金黄菊花心”的典型特征。须尖光点在虚拟地图上勾出峨眉山金顶的轮廓,梁大宽腕间老山檀手串突然浮现出黄连纹,连诊室里的连翘饮片都泛起了凉凉的薄荷香。
“秋雁,四川成都的李大姐就交给你先线上建档。”梁大宽往帆布包里塞了台便携式脉诊仪,手机屏幕正好弹出秋雁的消息——四十八岁的中学教师李大姐,长期用嗓过度兼嗜麻辣火锅,近半月咽喉肿痛如刀割,晨起痰中带血,胃脘灼热反酸,吃块西瓜都像吞火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滚珠。秋雁附了张舌象照片:舌质红得像熟透的番茄,舌苔黄厚腻如炒黄豆泥,舌边还散布着针尖状红点。
“记得拍川黄连的‘灭火弹’给我看!”秋雁对着视频晃了晃三棱针,背景音里传来捣研石膏的咚咚声,“她这是心胃之火‘窜了天’,《本草纲目》说黄连‘泻心火,消心下痞’,得用川黄连当‘消防队长’,把烧穿的胃黏膜‘补’回来。”
峨眉山的晨雾裹着青苔清香漫过石缝,梁大宽沿山溪上行至阴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眯眼——腐殖土与苔藓覆盖的岩石下,星星点点的“绿火苗”在阴影中跳跃:三至五枚披针形叶片聚成莲座状,叶脉清晰如鱼骨,叶缘的刺状锯齿泛着水光;下方的根茎呈簇状分枝,形如老鸡爪,表面棕褐色粗糙如树皮,节间的“过桥”(平滑节间)短而细,断面鲜黄如凝固的蜂蜜,髓部红点密布如菊花心。
须子突然卷住他的手腕,指向根茎的“过桥”部位:“看!这短短一截平滑处就是‘火势侦察兵’,专往湿热淤积的地方钻,就像给冒火的胃肠装了温度探头!”梁大宽戴上鹿皮手套,用竹片小心撬起青苔,一丛“五枝连”川黄连显露出来:根茎长约三寸,有五个分枝如鸡爪张开,表面结节紧密如串珠,断面金光闪闪如撒了金粉,须根细密如马尾。须尖轻点根茎中部:“这儿藏着‘小檗碱’,能让烧糊涂的胃肠像遇了山泉水一样凉下来,唐代《药性论》就叫它‘主热气,调胃厚肠’,老祖宗早给它封了‘灭火先锋’!”
沿着石缝前行,在背阴的崖壁下,梁大宽发现了更珍稀的“单枝连”:根茎单一粗壮如拇指,表面结节膨大如算盘珠,断面鲜黄如蛋黄,凑近能闻到辛辣的苦香,指尖刚靠近,叶片竟自动渗出露珠般的黄色津液,在阳光下折射出“火”字光纹。人参精的须子绕着植株转了三圈,突然弹出市售伪品(土黄连)的图片:“假的根茎细瘦无过桥,断面色淡如姜黄,须根杂乱无珍珠点,就像没晒透的地瓜干,泻火力道弱成‘小蜡烛’!”
正午时分,秋雁的视频通话穿透峨眉山薄雾。参仙古医堂的竹制屏风后,李大姐扶着椅背坐下,手里攥着润喉糖:“梁大夫,我这嗓子疼得跟吞了碎玻璃似的,胃里像有团火在烧,连咽口水都疼……”镜头拉近,她的咽喉黏膜充血红肿如熟透的草莓,鼻翼两侧泛着油光。
“这是心胃火盛、湿热上攻,好比厨房油锅着了火,还往里面倒辣椒面。”梁大宽的声音混着溪流声,身后的川黄连绿叶在镜头前轻轻颤动,“川黄连就像给身体派了支‘特种消防队’,既能灭心胃实火,又能清中焦湿热——您看这根茎像鸡爪,专抓肠道湿热;断面金黄,能直入脾胃泻火,正是《黄连解毒汤》的核心。”
人参精的须子“跳”上屏幕,用光点画出个冒火的人形模型:“小友小友!她的胃肠就像烧开的火锅锅底,川黄连是‘冰块炸弹’!根茎泻胃火,叶片清肺热,须根通肠热,让邪火像峨眉山的云雾一样散掉!”须尖点向模型中的灼痛处,“记住咯,治这种病要‘苦寒直折、导火下行’,光喝凉茶不泄实火,就像用扇子扑油锅,越扇火越旺!”
秋雁点头,提笔写下处方:“内服方用川黄连9g(酒炒)、黄芩6g、黄柏6g、栀子9g——川黄连是‘灭火总指挥’,酒炒后能引药上行清咽火;黄芩清肺热,黄柏泻下焦湿热,栀子通利三焦,让邪火从尿里排出去。”她举起内空间新收的川黄连切片:“您看这切片,金黄透亮如琥珀,中间红髓像小火炉,嚼一小片舌尖立刻发麻,这就是‘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的力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参仙医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