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时,桌上破天荒地出现了自家种的青菜。虽然炒得有些过火,大家却吃得格外香甜。连病中的老太太都多吃了半碗饭。
“这菜味道不错,”老太太赞道,“比外头买的新鲜。”
谢婉清与弟妹们相视而笑,满脸自豪。
然而,好景不长。半月后,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那日清晨,沈月如正在核算账目,忽听前院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不一会儿,福伯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大奶奶,不好了!宫里的公公来了!”
沈月如心中一惊,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来的是一位面生的太监,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手持圣旨。
“谢沈氏接旨——”太监拉长了声音。
沈月如忙跪下行礼。那太监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原来,谢家二爷谢云逸在江南经商失败,欠下巨额债务不说,还卷入一桩私盐案中。皇上震怒,下令查封谢家全部财产,抵偿亏空。
沈月如听完圣旨,眼前一黑,险些晕倒。
“公公,这…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她颤声问。
太监面无表情:“有没有误会,杂家不知。只知道奉命行事。请大奶奶吩咐下去,府中所有人等即刻离开,官府要查封府邸了。”
消息传开,谢府顿时乱作一团。女眷们哭泣,下人们慌乱,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老太太得知消息,当场晕厥过去。
沈月如强忍悲痛,指挥众人收拾细软。好在圣旨允许他们带走随身物品,但府中一切固定资产都要充公。
“大奶奶,我们该怎么办啊?”下人们围着她,六神无主。
沈月如环视众人,深吸一口气:“想走的,现在就可以走,我会把你们的卖身契还给你们,再每人给十两银子盘缠。想留下的,就跟我走,我沈月如有口饭吃,就不会饿着大家。”
最终,有十多个下人选择留下,其余的都领了盘缠离去。
当沈月如扶着刚刚苏醒的老太太,带着一家老小和十多个忠仆走出谢府大门时,回头望去,只见官府的人正在贴上封条。那两扇朱漆大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重的声音,仿佛一个时代的终结。
老太太老泪纵横:“我十六岁嫁入谢家,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年…想不到晚年竟要离开…”
沈月如紧紧握着婆婆的手:“母亲,只要人在,家就在。谢家不会就这么倒下的。”
天空又下起了雨,一如那日她去典当嫁衣之时。沈月如抬头望天,任雨水打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是泪。
一辆简陋的马车驶来,那是福伯匆忙雇来的。一家人挤在狭小的车厢里,沉默无语。马车缓缓启动,驶向未知的前路。
沈月如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忽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句诗会应验在自己身上。
然而,在这绝境之中,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或许,只有这样彻底的失去,才能让人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她低头看着自己粗糙了许多的双手,这双手曾经只抚琴绣花,如今却能洗衣做饭。这是苦难的印记,也是新生的开始。
“福伯,”她轻声问,“我让你留的东西,都带出来了吗?”
福伯点点头:“按大奶奶吩咐,祖宗的牌位和家谱都带出来了。还有一些细软和地契,藏在暗格里,官府的人没发现。”
沈月如微微一笑。那些细软和地契,是谢家最后的希望。其中就有城郊的一处小田庄,是她的嫁妆,不在谢家名下,故而逃过一劫。
“去城南的小田庄。”她吩咐车夫。
马车转向,在雨中缓缓前行。沈月如搂紧怀中的女儿,目光坚定。
谢家的富贵如过眼云烟,散了便散了。但只要根还在,就有重新发芽的一天。而这一次,她将带领谢家,植根于坚实的土地,不再筑巢于虚无的繁华。
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泥泞的道路上。沈月如望着那光亮,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囊空羞涩,不过是皮相;心中的底气,才是真正的财富。
而这道理,她明白得太晚,却也还不算太迟。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