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特别引用了沈墨言的一段话:“世人多在得失间计较,得了欢喜,失了忧愁。却不知,得失本是相依相存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眼前的得失,未必是最终的结局。”
“我在仕途数十年,深以为然。”陈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道,“记得我任知县时,曾因坚持原则得罪上官,被调任偏远之地。当时觉得是重大挫折,谁知在那里反而做出了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后来官至巡抚,又因太过刚直而遭人排挤,最终辞官归隐。现在看来,这反而是最好的安排——若一直在官场,未必能有如今的清明心境。”
他继续发挥沈墨言的智慧:“沈公曾说,面对得失,要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这不是消极,而是通透。因为明白了世事无常,就不会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陈远想起沈墨言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门生送来贵重礼物,请求沈墨言提拔。沈墨言当即拒绝,门生悻悻而去,出门时还嘟囔:“装什么清高,这朝中谁不收礼?”仆人听后愤愤不平,沈墨言却笑道:“他失去了理解廉洁的机会,是他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
“由此可见,”陈远写道,“沈公对得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他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得失,而非物质上的得失。失去了财物,不一定是损失;失去了原则,才是真正的损失。”
文章的结尾,陈远总结道:“人生如月,有圆有缺;世事如棋,有得有失。能够看透这一点,就能在得失之间保持从容。正如沈公所说:‘得失皆机缘,何必太计较?用心处即是功,放手处即是德。’”
---
写完这一章,已是深夜。陈远感到一阵眩晕,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还有最重要的两章要写。
第五章节,他题为“论智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五、论智慧
“世人多以为聪明即是智慧,实则不然。”陈远开宗明义,“沈公晚年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糊涂自有糊涂福。’这里的‘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明白后的包容与放下。”
他讲述了沈墨言晚年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沈墨言在街上被一个年轻人撞倒,年轻人不但不道歉,反而骂他“老不死的”。弟子们要去找那人理论,沈墨言却阻止道:“他骂的是‘老不死的’,我确实老了,也确实还没死,他说的是实话,何必生气?”
弟子们不解:“他如此无礼,老师为何不生气?”
沈墨言笑道:“我若生气,便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何况,他如此暴躁,生活中必定诸多不顺,已是可怜之人,我何必与他计较?”
陈远评论道:“这就是智慧——不为外界所扰,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林神医曾说沈公‘大智若愚’,表面上看是忍气吞声,实则是超越了世俗的计较。”
智慧的另一层面,是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陈远记述了沈墨言教导弟子的话:“人这一生,要知道轻重。治国平天下是重,修身养性是轻?非也。修身养性才是根本,是本;治国平天下是枝叶,是末。本立而道生,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我在沈公故居读书时,曾见过他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陈远继续写道,“初看时觉得太过消极,如今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真正的修行不在远处,就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智慧不在高深的理论中,就在平凡的道理中。”
陈远特别强调了沈墨言对“知止”的重视:“沈公常说:‘知进不知止,非真智也。’他在权势最盛时懂得急流勇退,在名声最旺时懂得韬光养晦,这都是‘知止’的智慧。世人多追求‘得到’,却不知‘放下’是更大的智慧。”
文章的结尾,陈远深情地写道:“沈公的智慧,不是机巧,不是算计,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洞察。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智慧的终极,是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正如他所说:‘简单到极致,就是大智慧。’”
---
东方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陈远已经连续写作三天两夜,书童送来早饭,见他双眼通红,手已微微颤抖,忍不住跪下哀求:“老师,求您歇歇吧!”
陈远扶起书童,温和地说:“这是最后一章了,写完了我就休息。”
最后一章,他题为“论人生——红尘一场梦,醒时见真章”。
六、论人生
“沈公晚年,常把人生比作一场梦。”陈远开篇写道,“他不是消极厌世,而是通过这个比喻,让人看轻世俗的执着,看重精神的永恒。”
他详细记录了沈墨言与弟子们的最后一次谈话。有弟子问:“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众人以为他会说起改革朝政、边疆立功等事迹,谁知他却说:“我最大的成就,是始终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弟子不解,沈墨言解释道:“入世而不染,处浊而独清,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这是最难做到的。多少人一开始志向高远,最后却同流合污?多少人起初清白自守,最终却随波逐流?我虽有不少过失,但始终努力保持内心的光明,这是我最自豪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