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遇分歧别硬争”,用“找共性+打比方”比“分对错”更高效
苏颂(字子容)担任出使北朝的生辰国信使时,在北朝恰逢冬至。宋朝的历法比北朝早一天,北朝人就问苏颂:“到底哪个历法是对的?”
苏颂回答:“历法计算上的小差异,会导致时间快慢不同。就像亥时还属于今天晚上,过几刻钟到了子时,就属于明天了。所以历法有的早、有的晚,咱们各自按照自己国家的历法过冬至就行。”
北朝人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双方各自按自己的日期庆祝冬至。苏颂回国后把这事上奏,宋神宗高兴地说:“这个回答太符合事理了!”
不纠结“谁的历法更准”,用“时辰过渡”打比方,既不丢体面又不伤和气!
要是跟北朝硬争“宋朝历法才对”,很可能引发争执,破坏出使氛围;可要是承认“北朝历法对”,又会让朝廷没面子。苏颂没陷入“非对即错”的争论,而是用“亥时转子时”的日常现象做类比,说明“时间早晚只是计算差异”,让双方都有台阶下。这种“不较真、找共识”的应对,既解决了疑问,又维护了两国交往的和谐,比硬辩高明太多。
苏颂的智慧,在于看透“历法之争的核心不是‘对错’,是‘避免争执、维护体面’”:他不纠结历法本身的技术细节,而是找到“时间过渡有模糊性”这个共性,用通俗类比化解分歧。很多时候,面对观点差异或争议,别只想着“说服对方、证明自己对”,先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共性点,用轻松的方式绕开对立,反而能更快达成共识。
【管理智慧】
一、苏颂的“兼容逻辑”:不纠结“谁对谁错”,只找“怎么共存”
苏颂没跟北朝争“宋历更准”或“北朝历不对”,核心是摸透了“外交小事的本质——不是要分输赢,是要保体面、不结怨”。北朝问“谁对”,未必是真在乎历法对错,更可能是想看看宋朝使者会不会“强硬怼人”,要是苏颂硬争“宋历对”,反而会让北朝觉得“宋朝盛气凌人”,说不定还会找别的事刁难;要是认“北朝历对”,又会让宋朝丢了宗主国的体面。
而“各按自己的历算”,相当于给双方递了个“台阶”:既承认“差异存在”,又不把差异当“矛盾”,就像“你爱吃甜粽子,我爱吃咸粽子,不用争谁的更好,各吃各的就行”——这种“不较真、求共存”的思路,比硬刚争赢更能化解尴尬,还不得罪人。
当代案例1:企业合作遇“周期算法差异”,不硬争,各按各的但对齐节点
A公司(做电商)和B公司(做物流)合作,A公司按“阳历30天”算合同周期,B公司按“阴历29天”算,双方对接时发现“A说还有5天到期,B说还有4天”,差点吵起来——A说B“算错了,阳历才准”,B说A“不懂阴历,老祖宗的算法更合理”,合作眼看要卡壳。
A公司的项目总监学苏颂的思路,没再争“谁的历法对”,反而提了个方案:“咱们不用纠结阳历阴历,这样——每周一同步一次进度,把‘还有几天到期’换算成‘还有几个工作日’,比如现在A算5天(含周末),B算4天(含周末),咱们统一按‘3个工作日后交结果’,不管谁的历法,最后按实际工作日对齐,怎么样?”
B公司一听,觉得“不纠结对错,只看实际进度”靠谱,立马同意。最后双方按“工作日对齐”的方式推进,合同顺利完成——要是当时硬争“阳历对”或“阴历对”,只会把合作拖黄,还结下梁子。
当代案例2:社区遇“广场舞时间差异”,不禁止,各按作息划时段
某老社区里,退休老人想早上6点跳广场舞,年轻人觉得“太早了,吵得睡不着”,两边吵到居委会——老人说“我们起得早,就这会儿有精神”,年轻人说“周末想补觉,你们吵得没法睡”,居委会主任差点被夹在中间难做人。
主任学苏颂的“兼容思路”,没说“老人该晚跳”或“年轻人该忍忍”,反而跟两边商量:“咱们把广场分成两块,早上6点到7点,给老人跳广场舞,声音调小一点;晚上7点到8点,给年轻人跳健身操,也别太吵。其他时间大家都别占用广场,留给孩子玩、老人散步,怎么样?”
老人觉得“有专属时间”,年轻人觉得“早上不被吵了”,两边都同意。后来社区里再没因为广场舞吵架,反而多了“老人教年轻人扭秧歌,年轻人帮老人调音响”的暖心画面——要是当时硬让老人晚跳,老人会觉得“不被尊重”;硬让年轻人忍,年轻人会觉得“居委会偏心”,反而更吵。
当代案例3:跨国团队遇“时区差异”,不强迫熬夜,各按时区排工作
某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团队和美国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中国团队按“北京时间9点上班”,美国团队按“纽约时间9点上班”(时差12小时),一开始负责人非要“两边同步开会”,让中国团队熬夜到晚上9点,美国团队早起在早上9点,结果两边都没精神,开会总吵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