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务》篇开篇语:别搞花架子,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本事
“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宁为铅刀,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这几句古语,看似老派,实则句句戳中当代人做事、职场、经商的核心。
一、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关键时刻的“刚需硬通货”,再贵都有人抢
古语里“中流一壶”说的是:船在河中间遇险时,哪怕是一壶能救命的水(或渡河的关键工具),大家都愿意花千金去抢。放到现在,核心是“刚需+关键时刻”——平时不起眼的东西,一旦到了“缺它不行”的节骨眼,立马变成人人争抢的硬通货,价格再高都有人买单。
二、宁为铅刀,毋为楮叶:宁愿做“钝但能用的铅刀”,不做“像真却无用的假叶子”
“铅刀”是钝的,但至少能切东西、能干活;“楮叶”是用楮树纤维做的假叶子,再像真的也没法光合作用,没法结果——古语的核心是“实用>逼真,能用>好看”。放在现在,就是别做“花架子”,不管是产品、职场表现,还是个人能力,“能解决问题”比“看着厉害”重要100倍。
三、错节盘根,利器斯别:遇到“缠成一团的麻烦事”,才知道谁是真有本事的人
“错节盘根”指的是树木的根和枝缠绕在一起,特别难砍;“利器斯别”是说只有真正锋利的刀,才能把这些缠绕的根枝砍断——古语的核心是“复杂局面见真章”:平时顺风顺水时,大家看着都差不多;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复杂的局面,谁是“真有本事的利器”,谁是“凑数的钝刀”,立马就能分清。
四、识时务者,呼为俊杰:认清形势、踩准节奏的人,才是真厉害的人
“识时务”不是“随波逐流”,是“看清大趋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转”;“俊杰”不是“天生厉害”,是“能根据形势调整自己,不跟趋势硬碰硬”。放在现在,就是不管做行业、选职业,还是搞创业,都得“看懂风向”——比如政策变了,就得跟着调整;市场需求变了,就得跟着转型;要是硬跟趋势对着干,再努力也难成气候。
五、集“经务”:这4句古语,说到底是“务实做事的4个核心”
不管是“中流一壶”的刚需思维,“宁为铅刀”的实用导向,“错节盘根”的破局能力,还是“识时务者”的趋势意识,最终都指向“经务”——也就是“务实经营、务实做事”。放在当代,就是:
1.做“有用的事”:别沉迷于“好看、好听但没用”的花架子,不管是产品、方案,还是个人能力,先问“能不能解决问题”;
2.抓“关键的点”:关键时刻,别纠结于“次要需求”,优先解决“能救命、能渡难关”的核心问题,比如疫情时的退烧药、救灾时的应急电源;
3.练“破局的招”:平时多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别只做“顺风顺水的活”,真遇到“错节盘根”,才能成为“真利器”;
4.跟“趋势的走”:别跟政策、市场趋势硬碰硬,看清风向,及时调整方向,比如教培转直播、中介转改造,不跟趋势对抗,才能走得远。
简单说,当代“俊杰”的标准,从来不是“多聪明、多会装”,而是“能务实、能解决问题、能跟对趋势”——毕竟,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能活下去、能做成事,才是最实在的“厉害”。
【原文】
中流一壶,千金争挈。
宁为铅刀,毋为楮叶。
错节盘根,利器斯别。
识时务者,呼为俊杰。
集“经务”。
下面,让我们进入《经务》古代经典案例:
刘晏:唐朝“经济全能操盘手”!靠情报网稳物价、分段漕运减损耗,理财先养民
唐朝时,刘晏担任转运使(管物资运输和财政的官),当时刚经历战乱,国家各种开支几乎都靠他来统筹。刘晏精力充沛又有脑子,擅长灵活调配资源,把各种复杂事都处理得特别到位。
他曾花高价招募跑得快的人,在各地设“快递点”一样的联络站,专门打探、上报全国物价——哪怕是偏远地方的价格,没几天就能传到他手里。这样一来,粮食、货物的价格涨跌全在他掌控中,他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国家赚了钱,各地也没再出现物价暴涨暴跌的问题。
救灾:不直接发粮,靠“提前预判+灵活调配”,既救民又保国库
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是靠直接送钱送粮,而是要让百姓能正常种地织布;年景好时正常收税,荒年就减免赋税、救济百姓。他在各地都设了“知院官”,要求他们每个月、每十天就上报当地的雨雪情况和收成好坏。
一旦发现有荒年的苗头,刘晏就先算好官府能调出多少余粮,提前下令减免某类赋税、给某类农户放贷——百姓还没陷入困境,救济政策就已经落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