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子研发部的晨光刚漫过窗台,建军就坐在电脑前皱起了眉。联想昭阳的屏幕上,Java代码停在“类定义”那行,红色的报错提示像根细小的刺,扎得他指尖发紧。他试着把“信号接收”“抗干扰”写成独立函数,可运行时总提示“方法未定义”,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让他想起第一次调试北斗模块时,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
“李主管,您这是卡在哪了?”小赵端着豆浆路过,瞥见屏幕上的代码,凑了过来。他刚毕业半年,写Java就像用计算器算账一样熟练,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上的“类”“对象”转眼就搭好了框架。
建军指着代码里的“信号处理”函数:“我想把定位模块的功能拆分开,可写成函数后总报错,不知道怎么整合。”
小赵盯着屏幕看了几秒,突然笑了:“您这思路太‘硬件’了!您把‘定位模块’当成一个‘类’,‘信号接收’‘抗干扰’‘数据处理’就是这个类里的‘方法’,这不就跟您画硬件图纸时,把模块拆成子电路一样吗?”
这句话像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建军的思路。他猛地拍了下桌子,差点碰倒手边的咖啡——是啊!他画定位模块图纸时,总把整体拆成“信号接收电路”“抗干扰电路”“数据处理电路”,每个子电路有自己的功能,还能互相协作。Java的“类”不就是软件里的“总模块”,“方法”就是软件里的“子电路”吗?
“我怎么没想到!”建军的眼睛亮了,手指立刻在键盘上动起来。他新建了一个名为“VehicleLocation”的类,把“signalReceive”“antiInterference”“dataProcess”三个方法写进去,甚至还加了“getAccuracy”方法来获取定位精度——就像在硬件里加个检测电路,随时监控模块性能。
小赵凑在旁边看,越看越惊讶:“李主管,您这方法命名都带着硬件味!‘antiInterference’对应抗干扰模块,‘dataProcess’对应数据处理芯片,连参数设置都跟硬件参数对得上,比我们纯软件工程师想得还细!”
建军笑着摇头:“都是老本行的习惯。写硬件时,每个模块的功能、参数都得清清楚楚,不然焊好板子也用不了。写软件,我想也该这样。”
那天下午,建军的进度快得惊人。他把硬件调试时的“分步测试”思路用到软件里:先单独测试“signalReceive”方法,确保能正常接收北斗信号;再测试“antiInterference”,模拟隧道、高楼等干扰场景,调整代码里的滤波算法;最后把三个方法整合,测试整体运行效果。屏幕上的报错提示越来越少,到下班时,“VehicleLocation”类已经能稳定输出定位数据,精度还能实时显示在控制台。
“下班啦,李主管!”同事们收拾东西时,都忍不住看一眼他的屏幕,“您这代码写得真规整,跟您画的硬件图纸一样,一眼就能看明白。”
建军却没动,他想趁着思路清晰,把“地图渲染”功能也加上。在线地图需要把定位数据转换成屏幕上的坐标,这就像硬件里的“数模转换”——把数字信号变成可视化的图像。他想起大学时学过的“坐标变换”公式,在代码里加了个“mapRender”方法,还特意加了容错机制:如果定位精度超过±30米,就自动提示“信号弱,请移动至开阔地带”——就像在硬件里加个报警电路,防止模块出故障。
夜里的办公室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空调的轻微嗡鸣。建军点击“运行”按钮,屏幕上先是弹出“信号接收成功”“抗干扰完成”“数据处理完毕”的提示,最后跳出一行绿色的字:“地图渲染完成,定位精度±28米”。他长长舒了口气,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的代码,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不仅是一段Java代码,更是他十年硬件经验与软件知识的融合,是属于他这个“软硬通吃”技术员的独特成果。
家属院的家里,秀兰正趴在旧台式机前,对着Excel表格皱眉头。她报了社区会计电脑班,每晚七点到八点上课,笔记本上记满了五颜六色的快捷键:“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S保存”,连“合并单元格”的步骤都画了示意图。可真到自己操作时,还是手忙脚乱——刚把“苹果”的库存录进去,不小心按错了键,数据全没了,急得她直拍桌子。
“怎么了?”建军推开门进来,看见她对着屏幕叹气,手里还攥着那台磨白的卡西欧计算器。
“刚录的库存全没了,不知道按错了什么键。”秀兰的声音带着委屈,“我觉得自己太笨了,连个电脑都学不会。”
建军走过去,把她的笔记本拿过来,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心里软了下来。他坐在电脑前,重新打开Excel,新建了一个“超市库存表”:“你看,这表格就像你用计算器记的账本,‘商品名’‘数量’‘单价’就是账本上的三列,你把数据填进去,跟你在纸上写下来是一个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潮落无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潮落无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