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与曹操的渊源,始于东汉末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席卷天下,出身兖州泰山郡的于禁,怀揣着保境安民的壮志,投身同乡——时任泰山郡校尉的鲍信麾下。
彼时的他,虽只是军中一名普通士卒,却凭借过人的勇毅与沉稳,在平定黄巾军的战场上屡立战功,从一众将士中脱颖而出,逐渐显露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不久后,关东诸侯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名组成联军,于禁随鲍信部参与其中。正是在这场声势浩大却多有掣肘的军事行动中,他与曹操所部首次产生交集。
两军时常协同作战、共御强敌,于禁亲眼目睹了曹操治军的严明与运筹帷幄的魄力,曹操亦注意到这位来自泰山郡的将领作战勇猛、颇具章法。
这段共同进退的经历,为两人日后的君臣际遇埋下伏笔,也让于禁在心中对曹操埋下了敬佩的种子。
初平三年(192年),是于禁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曹操已入主兖州,鲍信作为其重要盟友,在与黄巾军余部的激战中,为保护曹操身陷重围,最终力战身亡。鲍信之死不仅让曹操痛失臂膀,也让其麾下将士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
念及鲍信的忠义,又赏识于禁的才能,曹操果断收容了以于禁为首的鲍信旧部。自此,于禁正式归入曹操麾下,开启了他追随曹操平定北方、建功立业的征程。
令人称奇的是,曹操对于禁的任用自始至终带着一种“特殊性”。无论是出于对泰山郡军事人才的信任,还是早已看穿于禁独当一面的潜力,在平定北方的诸多战役中,曹操总是刻意让于禁脱离主力,单独率领一支兵马执行独立作战任务——这种信任,在当时的曹军将领中极为罕见。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为报父仇,举兵讨伐徐州牧陶谦。彼时的于禁虽仅任军司马,却被曹操委以重任:独自率军攻打沛县以东的广戚要寨。
广戚地处徐州与兖州的交界地带,城防坚固且驻军精锐,是陶谦抵御曹军的重要屏障。
于禁接到命令后,并未急于强攻,而是先勘察地形,随后趁夜布下疑兵,白天则集中兵力猛攻城门薄弱处。经过数日激战,他最终攻破广戚,为曹军主力南下扫清了障碍,也用这场胜利证明了自己的独立作战能力。
数年后,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展开争夺战,濮阳之战成为双方交锋的关键一役。此时的于禁已升任别部司马,再次被曹操赋予独立作战的使命。
他先是率军突袭吕布设在濮阳城南的两处营垒——这两处营垒不仅是吕布大军的补给中转站,更是牵制曹军侧翼的重要据点。
于禁亲率精锐士卒,趁着夜色发动猛攻,短短数个时辰便攻破营垒,缴获大量粮草与军械;
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率军围攻吕布部将高雅驻守的须昌城。面对城中守军的顽强抵抗,于禁采取“围而不攻、断其粮道”的策略,待守军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之际,一举破城,生擒高雅。
经此两战,于禁在曹军中的声望日益提升,也让曹操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
这份“特殊任用”,也造就了于禁在曹军中“特立独行”的性格。他从不结党营私,治军严明到近乎严苛,对自己与麾下将士一视同仁,即便面对权贵也毫不妥协。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讨伐张绣,却因一时疏忽在宛城遭遇惨败——张绣先降后叛,曹军毫无防备之下溃不成军,曹操本人也险些丧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猛将典韦皆战死沙场。
混乱之中,各路兵马四散奔逃,唯有于禁率领所部数百人,临危不乱,且战且退。他一边指挥士兵结成阵势抵御追兵,一边有序撤退,最终竟奇迹般地将整支部队完整带出战场,未损一兵一卒。
更令人称道的是,撤退途中,于禁发现曹军之中的“青州军”趁乱劫掠百姓。青州军本是黄巾军降卒,曹操为安抚他们多有迁就,此前极少有人敢约束其行为。但于禁见状,当即下令制止,甚至对不听号令的青州军士兵予以惩处。
青州军将领恼羞成怒,跑到曹操面前诬告于禁谋反。部下劝于禁先去向曹操辩解,于禁却道:
“如今敌军在后,若我离开军队去辩解,一旦追兵来袭,部队必乱;况且,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曹公明察,定然不会轻信诬告。”
直到将部队安置妥当、布好防御工事,他才前往曹操大营说明情况。
曹操听后,不仅没有责怪于禁,反而对他大加赞赏:
“将军在混乱之中能整肃军纪、保护百姓,又不急于自辩,此等胸襟与远见,绝非寻常将领可比!”
随即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以示嘉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压境,曹军兵力远逊于对手,局势岌岌可危。
此时,于禁主动请缨,请求担任大军前卫,率两千兵马驻守延津渡口。延津是黄河沿岸的重要渡口,也是袁绍大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于禁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抵达延津后,立即加固城防、训练士卒,还时常率小股部队袭扰袁军粮道,拖延其进军速度。在他的坚守下,袁绍大军始终无法突破延津防线,为曹操在官渡地区部署防御、囤积粮草争取了宝贵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