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熹元年,元月初一,紫禁城。
晨曦微露,钟鼓齐鸣,庄严肃穆的乐曲响彻云霄。新帝永玥的登基大典,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隆重举行。他身着绣有十二章纹的明黄龙袍,头戴珠冠,一步步踏上太和殿那高耸的汉白玉石阶,步伐沉稳,气度天成。在文武百官、宗室王公的跪拜山呼声中,他接过传国玉玺,宣告改元“昭熹”,寓意光明初现,和美安康,愿为天下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象。
登基之后,昭熹帝永玥并未沉溺于权力顶端的喜悦,而是以极大的理智和迅捷的手腕,开始稳定朝局与后宫。他深知“嫡庶有别”乃礼法根基,亦是稳固统治之要务。首要之事,便是郑重册封原配嫡福晋、出身满洲勋贵之首富察氏的结发之妻为皇后,母仪天下,入主象征中宫权威的坤宁宫。这不仅是对发妻的尊荣,更是对在其登基之路上鼎力相助的富察家族最直接、最厚重的回报,一举奠定了新朝初期“帝后和睦,外戚辅政”的稳定格局。
紧接着,他便以极大的孝心与尊崇,处理两位母亲的地位。他亲至永寿宫,以最隆重的礼仪器仗,尊奉生母、静贵妃何玉蓉为“圣母皇太后”,恭请其移居历代太后所居的慈宁宫正殿,享天下供养,受万民朝拜,尊荣至极。与此同时,他亦未忘却嫡母恩情。先帝皇后富察·琅嬅虽已病体沉疴,他却依然恪尽人子孝道,尊奉其为“母后皇太后”,将其妥善安置于环境清幽舒适的寿康宫静养,并下旨一切饮食起居、医药用度皆按最高规格供给,甚至比先帝在位时更为优渥,极尽孝道,以示自己不忘嫡母抚育(名义上)之恩与富察氏扶持之功,此举令朝野上下无不称赞新帝仁厚念旧。
对待先帝留下的一众皇子皇女及嫔妃,昭熹帝的处理方式堪称仁孝典范,宽厚得体。他对已成年的兄弟,如三阿哥永璋和五阿哥永城等人,无论他们的母妃出身如何低微,或者过去是否与自己有过矛盾和争执,都能依据祖宗定下的规矩以及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赐予他们亲王或郡王的爵位,并给予丰厚的钱粮和宽敞的府邸,允许他们开设府第,独立居住。
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昭熹帝对兄弟之情的重视,又避免了前朝皇子留居宫内可能引发的种种事端。通过赐予爵位和府邸,让这些皇子们能够在宫外自由生活,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昭熹帝的宽厚胸怀和明智决策,更显示出他作为皇帝的仁德和智慧。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皇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尚未成年的弟妹,则一律接入宫中,交由可靠的嬷嬷和乳母悉心照料,承诺必直至其婚嫁之年,再为其风光操办,绝不亏待。
而对于先帝的遗妃们,昭熹帝的处置也充满了人情味与皇家气度。凡育有子嗣的太妃,皆可依其意愿,随子出宫,入住王府荣养,安享天伦之乐。而那些无子无女的太妃,则被统一妥善安置于慈宁宫、寿康宫东西两侧的寿安宫、英华殿等宫殿群中,一应供给丰厚,宫人伺候周到,使其能彼此作伴,颐养天年,远离纷争,无一受到冷落或苛待。
这一系列举措,如和煦春风,迅速抚平了新旧朝代更迭可能带来的紧张与不安。宗室勋贵感念新帝的宽厚,朝臣赞誉其处事周全仁孝,后宫也因此迅速安定下来。昭熹帝永玥“仁孝宽厚、明理睿智”的名声不胫而走,为其未来的统治奠定了极好的舆论基础。
紫禁城上空的天空,宛如被一层轻纱拂过一般,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和明亮。仿佛是为了迎接“昭熹”这个新的年号,连老天爷都特意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生机。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关于权力的激烈角逐正在悄然展开。真正的权力格局,就如同那被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虽然不为人所见,却在暗中不断延伸、交织,重新塑造着这座宫殿的未来。
而那位刚刚移居慈宁宫的圣母皇太后何玉蓉,便是这场权力游戏中的关键人物。她端坐在慈宁宫的宝座上,眼神平静而深邃,宛如一泓深不见底的湖水。她的目光缓缓掠过重重宫阙,仿佛能够穿透那些朱红的墙壁和金碧辉煌的屋顶,洞察到隐藏在其中的每一丝权力的波动。
何玉蓉深知,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充满权谋与算计的宫廷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她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去应对那些接踵而来的挑战和危机,守护住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昭熹帝永玥,自幼目睹宫闱倾轧,更深悉民间疾苦乃动摇国本之根源。登基之后,他并未将自己禁锢于九重宫阙之内。在位期间,他多次力排众议,轻车简从,仅带着少数心腹侍卫与官员,深入江南水乡、中原腹地乃至西北边陲。没有浩荡的仪仗,没有繁琐的迎送,他如同一位普通的贵公子,行走于市井街巷,驻足于田间地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综影视之不晚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综影视之不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