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家的电话挂断后,林昭昭盯着掌心发烫的U盘坐了半小时。
金属外壳的温度透过皮肤渗进血管,像根细针在神经末梢轻轻挑动——那里面存着奶奶整理的心理干预案例,此刻突然与李医生即将回国的消息重叠,在她脑海里撞出碎片般的光。
第二天上午十点,林昭昭站在心理学会档案室门口时,手背上还留着昨夜翻找旧相册时被相框划的细痕,微凸的血线在阳光下泛着淡红,触感像被时间轻轻咬了一口。
门开的瞬间,穿藏青色西装的老者探出头,灰白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正是李医生。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小林,沈老师当年的项目档案在最里层铁皮柜,我今早特意清了灰。”
随着门缝扩大,一股陈年纸张与潮湿木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霉味中竟裹着一丝檀香残韵,仿佛记忆本身也有气味。
林昭昭跟着李医生的脚步,鞋底踩在旧木地板上,发出空旷的回响,每一步都像踏在过去的节拍上。
看他蹲下身转动密码锁,金属齿轮咬合的“咔、咔”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如同开启一段尘封的密语。
“1998年的共情干预临床试验……”李医生抽出一本硬壳档案,封皮上的墨迹已经褪成浅灰色,指尖拂过时扬起细微的尘埃,在斜射进来的光柱中缓缓飘浮。
他翻开第一页,林昭昭的视线刚扫到“学员名单”四个字,呼吸突然一滞。
第二行的名字像根钉子扎进视网膜——林晚秋。
那是她母亲的名字,二十多年前的钢笔字还带着笔锋,在泛黄的纸页上格外清晰,墨色深浅不一,仿佛书写时情绪也在颤抖。
“你母亲是第二个学员。”李医生的手指划过签名栏,指甲边缘蹭过纸面,发出沙沙轻响,“她只参与了三个月就退出了,当时在项目总结里写:‘当共情变成技术,人心就成了实验室的小白鼠。’”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下来,“后来我才明白,她是预见了滥用的可能。沈老师为此消沉了半年,说‘最懂共情的人,反而先看清了它的獠牙’。”
林昭昭的指尖抵住档案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纸张粗糙的纹理硌着皮肤,像在回应她内心的震荡。
记忆突然涌上来:十二岁那年,她翻到母亲的旧日记本,里面夹着张照片——穿白大褂的年轻女人抱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背景是爬满紫藤的老房子。
那时窗外正下雨,她记得自己用指尖摩挲着照片边缘,雨水敲打屋檐的声音混着母亲哼过的歌谣,在童年里留下温软的回音。
此刻再看档案里许蔓的登记照,羊角辫女孩的轮廓竟与许蔓重叠。
林昭昭猛地后退半步,心跳撞在肋骨上。
不可能……这么巧?
她掏出手机翻出白语的照片,放大眼睛、鼻梁、嘴角。
一张是泛黄纸页上的登记照,一张是今晨拍下的侧脸视频——轮廓竟如镜像般重合。
她喉咙发紧:“难道……小蔓就是许蔓?”
“许蔓比你母亲小七岁,当时刚上小学。”李医生似乎看出她的疑惑,“你母亲退出前找过我,说‘小蔓才六岁,她需要的是家,不是理论’。”
他合上档案,纸页闭合的轻响像一声叹息,“后来沈老师把项目转去商业机构,你奶奶反对最激烈——她教你的‘看细节’,从来不是为了操控,是为了守住边界。”
林昭昭离开档案室时,手里多了份复印件。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脸上,斑驳光影随风晃动,可她却觉得冷,仿佛刚才读到的不是文字,而是从二十年前吹来的寒风。
母亲的名字、许蔓的过去、白语的执念,这些碎片在风里旋转,终于“咔嗒”一声拼出完整的图案——白语的眼睛,和档案里许蔓六岁时的照片,像极了。
她几乎是跑着回的家,鞋跟敲在石板路上,节奏杂乱如心律失常。
推开那扇漆皮剥落的木门时,风卷着梧桐叶追进来,落在地毯上,像一封未拆的信。
客厅角落的老书架静静立着,《精神分析导论》仍在第三层最左边,书脊的布面磨得发亮,露出棉线,像是被无数个深夜摩挲过的心事。
林昭昭颤抖着翻开书,手指在第103页停住——那是母亲最爱的章节,关于“共情的非干预性”。
她轻轻一推书脊,夹层里滑出个泛黄的信封。
信是母亲的字迹,钢笔写的,墨水在某些字上晕开,像落了泪:“妈,我不能继续了。小蔓妹妹才六岁,她需要的是家,不是理论。我把笔记烧了,但愿这门学问,永远只用来救人。”
信纸背面有张照片,是母亲抱着三岁的林昭昭,身后站着穿背带裤的许蔓,两个女人的手交叠在孩子肩上,笑容明亮得刺眼。
林昭昭把信贴在胸口,眼泪砸在照片上,温热的液体渗进纸纤维,像一场迟到的认领。
原来白语不是陌生人……许蔓后来收养的,正是母亲当年最放心不下的“小蔓妹妹”——而白语,是她在福利院收养的女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室顶流逃生指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室顶流逃生指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