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迷雾中的订单
凌晨三点,滨海市的CBD仍有半数楼宇亮着灯,像是巨大的玻璃蜂巢。林舟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终究还是按灭了屏幕。办公室里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他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望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被拉长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河流。
三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是“绿境科技”,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能源企业,却开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每吨碳汇1200元,订购量100万吨,合同期五年。这个数字比当前市场均价高出近三倍,足以让任何一家碳资产管理公司疯狂。
林舟的公司“碳途”是业内的后起之秀,靠着精准的市场预判和严格的风控,在三年里站稳了脚跟。但他深知,碳交易这行,利润和风险永远成正比。他调出绿境科技的资料,创始人是留美归来的环境工程博士陈浩,团队核心成员履历光鲜,去年刚完成B轮融资,估值十亿。一切看起来都无懈可击,可那份订单里藏着的,是他看不懂的逻辑。
“林总,还没休息?”助理小陈端着一杯热咖啡走进来,眼下的黑眼圈比林舟的还重,“刚收到监测站的数据,云南那片桉树林的碳储量评估报告出来了,比预期低了七个百分点。”
林舟接过咖啡,温度透过陶瓷杯壁传来,却暖不了他冰凉的指尖。“知道了,让技术部重新核算成本。”他顿了顿,“绿境那边有动静吗?”
“他们的法务已经把合同草案发过来了,附加条款里要求我们独家供应,而且……”小陈犹豫了一下,“要求我们承担所有的监测和核证费用,包括第三方机构的审计。”
林舟皱起眉。碳交易中,监测核证成本通常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这部分费用看似不起眼,100万吨的规模下,足以吞噬掉近三成的利润。绿境科技的做法,要么是不懂行,要么就是另有图谋。
“明天约陈浩见面。”林舟把咖啡杯放在窗台上,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缓缓滑落,“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第二章:桉树的秘密
会面定在一家临湖的茶馆,木质结构的建筑隐在茂密的香樟林里,隔绝了城市的喧嚣。陈浩比资料里看起来更年轻,一身剪裁得体的亚麻西装,说话时带着温和的笑意,像个大学教授,而非商人。
“林总,久仰大名。”陈浩递过一杯刚泡好的龙井,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兰花香,“碳途这几年的成绩,在业内可是有口皆碑。”
林舟没有接话,直接拿出合同副本:“陈博士,恕我直言,这份订单的条款不太合理。溢价部分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绿境对碳汇的质量有要求,但监测核证费用全由我方承担,这不合规矩。”
陈浩笑了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林总,我们要的不是普通的碳汇。”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的技术参数,要求碳汇项目必须具备‘额外性’和‘永久性’双认证。”
林舟的瞳孔微微收缩。额外性是指项目通过人为干预产生的碳减排量,永久性则要求碳汇在百年内不会因自然或人为因素流失。这两个标准单独达到不难,但同时满足,意味着项目成本会飙升至少五成。
“陈博士是环境工程专家,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林舟的语气冷了几分,“符合这种标准的碳汇项目,国内不超过五个,而且大多在保护区内,根本不具备交易条件。”
“所以才找林总。”陈浩放下茶杯,从文件袋里抽出一张卫星地图,“这里是横断山区的一片次生林,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我们已经和当地政府谈好了合作,计划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提升森林的固碳能力。初步测算,五年内可以产生约120万吨的碳汇量。”
林舟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区域,眉头皱得更紧了。横断山区是生态敏感区,任何大规模的人工干预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你们打算怎么做?”
“很简单。”陈浩的语气轻描淡写,“这片林子里有大量的速生桉树,我们计划将其砍伐,替换成乡土树种。桉树的固碳能力虽然强,但生长周期短,而且会消耗大量地下水。替换成乡土树种后,虽然短期固碳量会下降,但长期来看,生态系统更稳定,固碳效果也更持久。”
林舟端起茶杯的手顿住了。他突然明白,绿境科技真正的目的,或许根本不是碳汇交易。砍伐桉树,替换乡土树种,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涉及到复杂的生态评估。这笔交易背后,隐藏的成本可能远超合同上的数字。
“陈博士,”林舟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看着对方,“你应该知道,砍伐桉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别说碳汇,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都可能被打破。这笔账,你们算过吗?”
陈浩的笑容淡了几分:“林总,做大事总要承担风险。我们已经请了国内外最顶尖的生态学家做评估,有信心把风险控制在最低。而且,”他话锋一转,“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不仅能产生可观的碳汇,还能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碳途来说,这可是提升行业地位的好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数之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