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的加入,如同在“星阁”巴黎团队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不仅是水花,更是深层的涡流。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那尖锐的个性与毫不妥协的创作态度,让团队内部的管理难度陡然提升。然而,沈清悦对此似乎早有预料,她给予林枫极大的创作自主权,同时让林倩专门协调其事务,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这团危险的火焰,而非将其熄灭。
就在团队逐渐适应林枫带来的“创造性混乱”时,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被提上日程——与巴黎国立现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合作,共同策划举办“星阁”在巴黎,乃至欧洲的首次大型综合性展览。这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向欧洲主流艺术圈宣告“星阁”美学体系与学术高度的关键一役。
艺术中心以其对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的顶级收藏和前瞻性策展理念闻名于世,是其领域的绝对权威。若能在此成功举办展览,意味着“星阁”将一举突破“时尚”与“工艺”的范畴,真正跻身于被严肃学术讨论的“艺术”殿堂。
前期接触由海外事业群负责人Eva负责,进展看似顺利。艺术中心对“星阁”提出的“东方美学当代性”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团队进行了数轮富有建设性的沟通,甚至初步敲定了展览主题——“无声的惊雷: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
然而,当合作进入到最后审批阶段,需要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埃兰·杜邦先生最终拍板时,进程却诡异地停滞了。
“杜邦先生以日程繁忙为由,已经推迟了三次最终会谈。”Eva向沈清悦汇报时,眉头紧锁,“而且,我们收到风声,中心内部学术委员会对此次合作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我们的展览‘学术严谨性有待商榷’,‘过于偏向商业和装饰性’。”
沈清悦正在审阅林枫提交的最新创作方案,闻言抬起头,目光锐利:“不同的声音?源头查清楚了吗?”
Eva深吸一口气:“指向性很明确。学术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克莱尔·莫罗女士,是……卡罗琳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就读时的导师,也是‘曼陀罗’品牌长期的学术顾问。她一向对非欧洲中心的文化叙事持有……保守态度。”
旧怨未消,新敌已至。而且,这一次的对手,隐藏在学术的盾牌之后,更加难以撼动。
沈清悦决定亲自拜访艺术中心,试图打破僵局。会面被安排在杜邦先生那间充满现代主义风格、可以俯瞰巴黎屋顶的办公室里。杜邦先生年约五旬,衣着得体,举止优雅,但眼神中带着一种属于学院派的、深入骨髓的审视与距离感。
“沈女士,久仰。”他的开场白客气而疏离,“贵机构在商业上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对‘蔷薇工坊’的改造,颇具……话题性。”
他巧妙地将“星阁”定位为“商业机构”,将收购工坊称为“改造”而非“融合”,话语间的倾向性已然明了。
沈清悦从容应对,将精心准备的、厚达数百页的策展方案与学术支持文件递上:“杜邦先生,我们视此次合作为一次严肃的学术对话。这是我们研究院(东方美学当代性研究院)多位学者联合撰写的展览理论框架,以及所有参展艺术家,包括我们巴黎‘星火计划’新晋艺术家的详细学术背景和作品阐述。”
杜邦先生随手翻看了几页,并未细读,便轻轻合上。“方案很详尽。不过,沈女士,您应该理解,艺术中心有其自身的学术标准和策展逻辑。我们展示的,必须是经得起艺术史考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创作。而‘东方美学’这个概念,本身是否足够严谨?其‘当代性’是否只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某种……地域性回应?”
话语轻柔,却带着致命的傲慢。他质疑的,不仅是展览内容,更是“星阁”赖以立足的核心理论根基。
正在这时,办公室门被敲响,一位身着香奈儿套装、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妇人走了进来,正是克莱尔·莫罗女士。她甚至没有看沈清悦一眼,径直对杜邦先生说:“埃兰,关于下季度那个极简主义的研讨会,我想我们需要再确认一下嘉宾名单,有些名字……层次不够。”
她这才仿佛刚看到沈清悦,露出一个程式化的微笑:“这位就是那位中国的沈小姐吧?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艺术,尤其是承载着文明重量的艺术,需要的是沉淀,而非……喧嚣的营销。”
卡罗琳的影子,透过她的导师,清晰地投射在这间办公室里。她们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学术壁垒,试图将“星阁”隔绝在主流艺术圣殿之外。
首次接触,无功而返。对方甚至没有给沈清悦深入阐述的机会。
回到临时总部,气氛凝重。陆景珩的信息同步而至:
【杜邦是典型的学术官僚,重声誉胜过一切。莫罗是守旧派的旗手。硬闯此路不通,需另辟蹊径,或……釜底抽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