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指针疯狂旋转(偏离正常方向 30°,无法定位),GPS 信号短暂中断(型号 GPS-720 的设备显示坐标从北纬 18°23′跳到 18°25′,又突然跳回,反复三次),连渔船上的声呐探鱼仪都出现乱码(原本显示水下 50 米有鱿鱼群,突然变成一片空白)。
直到凌晨 3 时 36 分,光点突然像被海水吞没般消失,所有设备才恢复正常 ——
但那天的渔获量却少得可怜,原本聚集的鱿鱼群像是被吓跑了,王福生说:“当时我就觉得,那片海底下肯定有‘东西’,只是我们看不见。”
巧合的是,中国海警 “天镜 - 3”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当时正飞临该区域上空。“天镜 - 3” 是我国第二代海洋监测卫星,分辨率达 0.5 米,可捕捉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等参数;
但那天因遭遇强积雨云(卫星云图显示云层厚度达 800 米,对可见光的遮挡率达 95%),仅记录到一组模糊的海温数据:
光点出现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为 24.3℃,比周边海域(25.5℃)低 1.2℃,且温度异常区呈完美的圆形,边缘温度梯度骤变 ——
1 米距离内温差达 0.8℃,这种 “刀切般的边缘” 在自然海流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正常情况下,海温变化是渐变的,即使有冷水团,边缘温差也不会超过 0.2℃/ 米,”
海警局海洋气象专家李工解释,“这种异常更像是有一个‘恒温罩’精准覆盖了该区域,人为制造了低温区。”
事后,海警局立刻派遣 “潜龙 - 11” 号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 6000 米,配备高清摄像头和多参数传感器)前往探测,但机器人下潜至 1500 米时突然失联,48 小时后才在距离目标海域 20 海里的地方被打捞上岸。
工作人员检查发现,机器人的钛合金传感器外壳有 7 道不规则划痕(深度 0.2-0.5 毫米,边缘呈锯齿状,非岩石碰撞造成),内部存储硬盘被彻底格式化 ——
且是物理层的 “清零”,连专业数据恢复公司都无法提取任何信息,备份内存卡更是显示 “物理损坏”,芯片内部出现不明烧灼痕迹。
“这不是故障,是人为破坏,” 负责检修的工程师张工说,“像是有某种力量刻意销毁了机器人记录的数据,不想让我们知道海底发生了什么。”
“探索者” 号的指挥室位于船体中层,远离动力舱的震动源,舱壁覆盖着 5 厘米厚的聚氨酯吸音棉 ——
这种密度 80 公斤 / 立方米的吸音材料,能吸收 90% 以上的舱内机械噪音,即使隔壁的海图处理器满负荷运转,指挥室内的噪音也控制在 35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的安静环境),船员们甚至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空气中弥漫着两股交织的气味:一股是从通风口传来的淡淡海水腥(来自舰体外侧的海水渗透,即使有防水涂层,深海高水压仍会让微量海水透过缝隙进入舱内);
另一股是电子设备的焦糊味 —— 后者来自持续工作 72 小时的海图处理器,其散热风扇因长期高负荷运转,叶片边缘已出现轻微碳化,技术士官每隔 2 小时就要用压缩空气清理风扇灰尘,防止过热死机。
舱内温度被中央空调严格控制在 22℃,湿度 50%(最适合电子设备运行的环境),但编队指挥官陆衍之的额角仍渗着细汗。
他穿着深蓝色作训服,领口的少校军衔标识被黑色绒布盖住(避免反光暴露),左手腕上的夜光手表(型号 Luminox 3051,专为军方设计,夜光可持续 25 年)
显示时间为 20 时 17 分,右手撑在 1.8 米宽的电子海图前,指尖在目标坐标上轻轻点动 —— 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不下 20 次,像是在确认坐标的准确性。
陆衍之并非第一次执行危险任务:2022 年,他曾指挥 “探索者” 号在南海某海域搜救失联渔船 “粤渔 089” 号,当时遭遇 8 级大风,船体倾斜达 25°;
但他最终成功找到渔船并救起 12 名船员。但这次任务不同 —— 面对的是未知的深海信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他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我们就像在摸黑走路,不知道下一步会踩到什么,” 他私下对副指挥说,“但为了搞清楚‘黑涡区’的秘密,再危险也得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