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动触发紧急上传,将 2.1GB 脑波原始波形(包含 17 段与深海信号共振的异常脑波片段)、3.8GB 深海电磁信号频谱图(其中有 89% 的信号序列与 2070 年发现的 “深海魔方” 信号重合)、
1.4GB 环境参数(包括热泉口温度、海水化学成分、地磁强度)传回基地,自己却陷入深度昏迷,脑电波始终维持 “β 波与 δ 波混合” 的异常状态 ——
这种状态与植物人不同,路屿的脑电波仍有周期性波动,仿佛在持续接收某种信号。
更棘手的是,全球仅有的另外两名 “接收者”—— 挪威古生物神经学家莉娜?奥尔森、巴西深海信号专家马库斯?费雷拉,也在一周前相继昏迷。
莉娜曾通过脑波解析技术,还原出寒武纪三叶虫的神经活动模式(2069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为 “远古生物神经与环境信号关联” 提供了关键证据),
她能从混乱的信号中识别出 “生物特征编码”;
马库斯则擅长破译深海电磁密码,2071 年曾成功解析深海热泉口的周期性信号,发现其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联性 ——
正是两人的独特能力,让他们成为 “接收者”。
而如今,三人脑波图谱的波动规律重合度达 92%,神经科医生判断,他们很可能在接收同一种深海网络信号。
“路屿的海马体保存着最完整的‘协议碎片’,但我们无法唤醒他。”
基地神经科学负责人周野博士指着监测屏,屏幕上紊乱的脑波曲线如破碎的波浪 ——
他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曾主导 2065 年 “脑损伤修复” 研究,擅长通过脑机接口干预异常脑波。
“唯一的希望在‘深海魔方’和另外两位接收者。”
他口中的 “深海魔方”,是 2070 年中国 “深潜者 - IV” 深潜器在海沟热泉口发现的多面体装置:
直径 1.2 米,12 个正五边形面布满银色电路纹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纹路是由直径 1 纳米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材质不属于地球已知元素),且以每小时 0.03% 的速率自我修复;
2071 年,中、美、德联合实验证实,它能将人类脑波信号放大 1000 倍,δ 波频率可从 0.5-4Hz 提升至 3200-3800Hz(恰好匹配深海网络信号频率),
装置纹路还会随脑波情绪变化调整亮度:当实验者情绪平静时,纹路呈淡蓝色;情绪紧张时,纹路变为橙红色。
“神经织网” 计划的提出,在基地引发前所未有的争议。
项目组用 48 小时完成风险评估:
AI “伏羲”(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搭载 “昆仑 - II” 量子处理器,算力达 8×101?次 / 秒)
基于 10 万组脑波数据(数据来源于 2050-2070 年全球 50 个脑科学实验室,涵盖正常人群、深海作业者、脑损伤患者等不同群体)模拟 1000 次,
结果显示强行耦合两名接收者脑波,若信号波动超 ±5%,海马体神经元损伤概率达 89%(海马体是记忆存储的关键区域,损伤会导致永久性记忆丧失),
下丘脑功能紊乱概率达 94%(下丘脑控制体温、代谢等基础生命活动,紊乱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即使信号稳定,也有 37% 概率导致短期记忆丧失(模拟中,21% 的案例出现 “近事遗忘”,16% 的案例出现 “技能记忆丢失”,比如忘记如何操作科研设备)。
2045 年 “脑桥计划” 的悲剧成了反对者的最强论据。
当时斯坦福大学主导的该计划,试图通过植入式电极连接两名志愿者脑波实现
“意识共享”—— 志愿者分别是神经科学研究生汤姆?威尔逊和工程师萨拉?金,他们植入的电极直径 0.5 毫米,植入位置为前额叶和顶叶。
实验进行到第 7 天,信号放大器突然故障,输入功率骤增至阈值 8 倍(从 10 微瓦升至 80 微瓦),强电流瞬间烧毁两人的前额叶神经元。
事后检查发现,放大器的散热模块因设计缺陷失效,导致功率失控。
这次事故让两名志愿者意识永久消散(处于 “植物人” 状态,直至 2058 年去世),也让全球脑波耦合研究停滞 12 年 ——
2046 年,联合国出台《脑机接口伦理白皮书》,
明确限制植入式电极的功率上限(不得超过 15 微瓦),
并要求所有脑波耦合实验必须配备 “三重安全切断系统”。
直至 2057 年,欧盟 “脑盟计划” 才重启有限实验,
且仅允许在动物身上进行,人类实验需经过联合国伦理委员会的 “特级审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