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二月,青林镇的山野间已经隐约可见点点新绿。李腾走在石泉村的产业园区内,耳边是机器的轰鸣声,眼前是忙碌的工人,空气中混合着藤条清香和山泉水的清冽气息。
李委员,您看这条新生产线,耿大山指着正在试运行的自动化设备,现在每天能处理五吨藤条,效率是手工的二十倍。
李腾仔细观察着设备的运转。经过六年的发展,石泉村的藤编产业已经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成拥有标准化厂房、专业设备和稳定销售渠道的现代化产业。
质量把控要跟上,李腾叮嘱道,越是规模化生产,越要保证品质。
您放心,陈老根接过话茬,现在每批产品都要经过三道质检工序。我们还建立了追溯制度,哪件产品出了问题,直接能找到责任人。
离开藤编产业园,李腾来到山泉水厂。新建的研发中心里,技术人员正在检测新开发的功能性饮品。
这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产品,厂长介绍道,添加了青林镇特有的中药材成分,准备下个月投放市场。
李腾品尝了新产品的样品,点了点头:口味不错,但要记住,创新不能丢掉根本。石泉山泉这个品牌是靠品质打出来的。
在中药材基地,刘明正带着省农大的研究生做土壤检测。见到李腾,他兴奋地汇报:李委员,我们的基地刚刚通过国家认证,这是全省第三家获此认证的中药材基地!
不错,李腾看着长势良好的药材,现在带动了多少农户?
直接带动八十六户,间接带动两百多户。刘明如数家珍,去年平均每户增收一万两千元。
走在石泉村整洁的村道上,李腾注意到一个细节:村民们见到他,依然热情地打招呼,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向他请示了。大家都很自然地谈论着生产计划、市场行情,话语中充满自信。
李委员,现在村里的事基本不用您操心了,耿大山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产业已经走上正轨,村民们都清楚该怎么做。
这句话让李腾深感欣慰。六年的努力,终于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二天,李腾开始走访其他村庄。在云雾村,老杨带着他参观新建的茶叶精加工厂。
现在我们的青林云雾已经进入全省高端茶叶市场,老杨自豪地说,去年销售额突破三百万元。
茶农收益怎么样?李腾更关心这个问题。
普通茶农年均收入两万元左右,技术骨干能达到五万元。老杨翻着账本,最重要的是,现在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种茶了。
在马鞍村,新发展的观光农业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村主任介绍说:我们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发展反季蔬菜种植,同时开辟采摘体验区。去年接待游客三万人次,综合收入一百多万元。
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李腾提醒道,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破坏青山绿水。
这个我们牢记在心,村主任指着远处的规划图,所有项目都经过环评,严格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一连走访了六个村,李腾欣喜地发现,每个村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更可贵的是,各村都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本土人才。
在流水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王磊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养殖,把当地的优质禽蛋卖到了周边县市;在青山村,退伍军人赵强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生态土鸡;在柳树村,老支书带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现在各村的干部都成长起来了,陪同调研的吴国忠书记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什么事都要镇里推动。现在他们自己就能把事情办好。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李腾深有同感。
二月中旬,青林镇召开春季农业生产会议。让李腾意外的是,各村的发言都很务实,提出的计划也很具体。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打实的发展思路。
石泉村计划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云雾村要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马鞍村准备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而且都很切合实际。
李委员,您看还需要补充什么?耿大山发言后问道。
你们的规划很完善,李腾诚恳地说,就按这个思路去做。
会议结束后,李腾独自在办公室沉思。青林镇的变化超出了他的预期。六年前,他刚来时,这里是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干部群众思想保守。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省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等靠要的思想少了,主动发展的意识强了;单打独斗的少了,团结协作的多了;看重眼前利益的少了,着眼长远发展的多了...
这天下午,李腾接到通知,宋知远副县长要来青林镇调研。自从去年换届后,宋知远分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以副县长身份回到青林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