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奉天殿内炸响。国公,这是大明开国以来最高的爵位,非不世之功不可得。而“鄂”这个封号,更是取自常遇春的家乡,意义非凡。食邑五千户,子孙世袭,这意味着常家将成为大明朝顶级的勋贵,与国同休。
满朝文武,瞬间沸腾了。无数道目光再次聚焦在常遇春身上,这一次,羡慕和嫉妒几乎要化为实质。有人低声赞叹,有人面露不甘,有人则开始盘算着如何与这位新晋的国公拉近关系。
常遇春自己也愣住了。他戎马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鄂国公”这三个字,还是让他感到一阵眩晕。他仿佛看到了濠州城里那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看到了那个在尸山血海中挣扎求生的青年,看到了那个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思念家乡的将军。这一切,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辉煌的回报。
他再次跪倒,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激动:“臣……常遇春,谢陛下天恩!愿为陛下,为大明,万死不辞!”
宴会正式开始。御膳房呈上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仙鹤望月、龙凤呈祥、孔雀开屏……每一道菜都如同艺术品。舞姬们身着薄纱,在殿中央翩翩起舞,长袖飘飘,环佩叮当。乐师们奏着《万国来朝》的雅乐,钟鼓齐鸣,一派盛世景象。
然而,常遇春却有些食不知味。他坐在朱元璋的下首,享受着无上的荣光,心中却渐渐升起一丝异样的感觉。这满殿的繁华,这醉人的歌舞,这阿谀的奉承,都像一层厚厚的纱,隔开了他与真实的世界。他怀念的,是军营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是和兄弟们围着篝火,唱着粗犷军歌的夜晚。
他端起酒杯,对不远处的徐达遥遥一敬。徐达会意,也举杯回应。两人之间,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胜过千言万语。他们都明白,从今往后,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他不断地给常遇春夹菜,询问北伐途中的趣事,气氛轻松得仿佛不是君臣在宴饮,而是一家人在闲话家常。
“遇春,听说你在阵前,曾一人一枪,挑了元廷三名猛将?”朱元璋饶有兴致地问。
常遇春笑了笑,带着几分军人的幽默:“陛下,那不是臣勇猛,是那三个家伙太不禁打。臣的枪还没捂热呢,他们就掉下马了。臣当时还纳闷,这扩廓帖木儿的手下,怎么一代不如一代了?”
他这番自谦又带着吹嘘的话,引得朱元璋和周围几位将领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小子,还是这么实在!”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就在这欢声笑语之中,朱元璋忽然话锋一转,对殿内侍立的太监和宫女们挥了挥手:“都退下吧。”
“是。”
众人鱼贯而出,偌大的奉天殿,瞬间只剩下朱元璋和常遇春二人。连一直侍立在旁的徐达,也被朱元璋用眼神示意,退到了殿外的阴影里。
殿内的歌舞声消失了,只剩下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气氛,在刹那间变得凝重起来。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如海的平静。他走下御座,没有再扶常遇春,而是缓步走到他的身边,与他并肩而立,一同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
“遇春,你我兄弟,不必如此拘谨。”朱元璋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温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濠州城那个破庙里,几个兄弟围着火堆,畅谈未来的夜晚。
“还记得吗?那时候,我们哪有什么蟒袍玉带,身上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吃的,是发霉的糙米。哪想过,能有今天这奉天殿,能有这满桌的山珍海味。”
常遇春心中一暖,那些尘封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他仿佛又闻到了那股潮湿的霉味,又感受到了那份在绝望中挣扎的艰辛。他感慨道:“臣永远记得。若不是陛下,臣早就饿死在濠州的街头了。是陛下,给了臣一切。”
朱元璋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力道,不重,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如今,天下初定,但朕,睡不着觉啊。”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穿透这厚重的宫墙,看到大明江山之外的广袤土地。
“北方的扩廓帖木儿虽然败了,但他的元气未伤,就像一头受伤的狼,随时会反扑。漠北的草原上,还有无数的蒙古部落,他们对我们这片土地,依旧虎视眈眈。南方,云南的梁王,四川的明升珍,还有那些盘踞在深山老林里的蛮夷,他们都不服王化。朕,还需要你。你的这杆枪,就是大明最坚固的盾牌。”
这番话,让常遇春热血再次沸腾。他知道,皇帝对他的倚重,是发自内心的。他正要开口表忠心,朱元璋却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只是……”
这个“只是”,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常遇春心中的火焰。
“你如今威名太盛,功高盖世。”朱元璋缓缓说道,“朝中难免会有一些闲言碎语。你要懂得,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第一战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